正文 第9章 忠誠務實,贏得理解和信任(2)(2 / 3)

一個連自身都看不清的人,怎麼能夠指望他參透人性,豁達於世,怎麼能期待他從細微之處推斷未來的發展呢?其次在認識自己之後,要能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試著運用最適宜的方法來解決不同的問題。等你做到了前兩點,自然而然就能夠做到遠見有識了,更能夠順勢而為,取得成功。

例如秦朝時期的叔孫通,就是個非常有遠見的人。四朝為臣,每一朝都能夠美名揚世,這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

叔孫通起初在秦朝當官,當他知道秦二世的壽數已經到頭了便趕緊溜回了老家山東。這時,山東已被楚占領,叔孫通就投歸了項梁。項梁敗死後,又跟從了楚懷王。項羽殺死楚懷王後,叔孫通就順便侍奉了項羽。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劉邦率諸侯攻占彭城,叔孫通見勢就歸順了劉邦。

第一次拜見劉邦時,叔孫通峨冠博帶,十足的儒生打扮。劉邦見叔孫通這般穿戴,心裏就有點厭惡。精明的叔孫通立即明白了,再見劉邦時就換成了短裝,一副劉邦家鄉人的模樣打扮。劉邦看得順眼,心中就有了幾分好感,見他很聰明,就拜他為博土。

叔孫通投降劉邦時,有一百多個儒生弟子跟隨他,但他做官後卻一個也沒推薦,反而專門推薦那些能打仗動武的人。弟子們對此很不滿,叔孫通知道後,對弟子們說:“漢王現在正在打仗爭天下,你們能打仗嗎?所以現在隻能推薦那些能扛旗拿刀的人啊。你們不要著急,我不會忘記你們的。”

漢五年,劉邦已經平定了天下,諸侯共尊漢王為皇帝於定陶,叔孫通就其儀號。劉邦廢除了秦朝的嚴刑苛法,製度簡單易行。但是昔日的功臣們常常在朝廷上飲酒爭功,喝醉了就大嚷大叫,甚至拔劍擊柱,劉邦很不高興。叔孫通看到這種情況,就對劉邦說:“儒生難以進取,卻可以守成。臣請皇帝征召魯地諸生,與臣的弟子們共同製定朝儀。”劉邦說:“很難嗎?”叔孫通說:“我參照古代的和秦朝的禮法就可以了。”劉邦便答應了他。

經過一番討論、修訂、演習,叔孫通的禮儀製度終於定好了,一改群臣在宮殿上的粗野行徑,使劉邦真正體驗到了做天子的威風——“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於是封叔孫通為太常。叔孫通看到劉邦嚐到了興文建製的好處,開始對文人感興趣,便不失時機地向他推薦了追隨自己多年的那些弟子,被弟子們譽為“誠聖人也,知當世之要務”。

作為一位有識之士,首先你要看得清自己,其次才能夠推及他人,甚至人生。一個人要懂得因時而異、因事而異,讓自己適應情況的變化,在變通中實現自己的誌向,這樣才能夠達成大事。曾國藩的一生,能夠做到自省自知,遇到事情懂得由此及彼、具體分析,才能夠成就大業。遇到困難,暫時不能達成願望,他也沒有選擇硬碰,而是保存實力等待時機。一個人的能力有限,因為目標並不是光憑實力就可以實現的,認識自己之後,遇到問題要能做到盡量順水推舟,等天時、地利、人和三者聚齊時,目標自然就達成了。

6.“忠”乃安身立命之法寶

以勤儉自持,以忠恕教子,要令後輩洗淨驕惰之氣,各敦恭謹之風,庶幾不墜家聲耳。

——引自《曾國藩文集》

在我們一般人眼中,“忠”與“愚忠”是同樣的意思。實際上,“忠”不僅是一種道德準則,還是人生的黃金法則。以“忠”字自修,可以使我們安頓心神,培養剛強之氣;以“忠”字待人,可以讓我們交到摯友,互濟互助;以“忠”字辦事,則有一種專注、勇往直前的精神,無堅不摧;“忠”字是升遷晉職的必由之徑,也是名垂史冊的不二法門。古往今來,又有誰會討厭忠心之人?曾國藩作為一個飽讀經史、受儒家傳統文化熏染很深的人,三綱五常在他的心自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分量。他非常重視處理家族成員之間的關係,注重對子女的教育,強調以孝悌為本,把“孝友傳家”作為自己家族的優良傳統,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曾國藩希望通過這些準則來規範家庭成員的行為,進而達到家族關係的團結和睦,從而使曾氏家族長盛不衰,香火永傳。

曾國藩的祖父曾玉屏,也是一個十分傳統的知識分子。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曾玉屏讓子女們通曉孝敬祖先的道理。他還非常注重處理好親族鄰裏的關係。曾國藩的祖母則是一個很懂得傳統孝道的婦女,專心致力於事夫教子,不與妯娌們爭利,忍辱負重。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因為資質不高,屢屢受到曾玉屏的責罵。對此,曾麟書的態度仍然是“畢敬畢孝”,沒有任何反抗之意。後來,曾玉屏病重臥床不起,曾麟書又朝夕服侍,沒有半點怨言。正是這種家學淵源的基礎,造就了曾國藩這樣一個封建時代標準的忠臣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