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由於對個人利益的重視,忠誠已變得越來越稀缺,在人們的學曆、知識和才幹趨於不相上下的時代,忠誠就成為一個人立足於世的一張王牌。職場永遠需要像許三多一樣忠誠的人,把忠誠當做自己的品牌,你的成功之路必會越走越順。
1.誠信之人必能成功
精誠所至,金石亦開,鬼神亦避。
——引自《曾胡治兵語錄》
我們絕大多數人從一出生開始,就被教導一定要做個誠實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變得世俗、市儈,開始謊言連篇,毫無顧忌。然而,“信”卻是使整個社會能正常維係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如果失去了誠信,這個世界將變得不可想象。
誠信對於一個人來講,是一件既簡單又複雜的事情。每個人都可以輕鬆地將這兩個字說出口,但是卻沒有幾個人能夠完美地做到這一點。
曾國藩可以說是一個信守承諾的人,他很看重誠信。他覺得誠實是一個人應具備的最基本的品格。所謂誠信就是不欺騙,心中無私,就是信守諾言,說到做到。曾國藩覺得一個人如果希望得到別人的承認,就一定要以誠待人。隻有真誠、心胸坦蕩的人,才能夠獲得人心,才能夠成就大事。誠信是天地萬物存在的依據。
鹹豐三年,出辦團練後,曾國藩曾寫下這樣的字眼:“自度才能淺薄,不足謀事,唯有‘不要錢,不怕死’六字時時自矢,以質鬼神,以對父君。”在麵對靖港失敗之時,給朝廷的請罪折中曾國藩寫道:“竭盡血誠,一力經理。”曾國藩的一生,還是戎馬之際,無論是執筆之時,“血誠”這兩個字始終貫穿其中。這裏的“血”指的是一個人要活得有血性。血性並不等於衝動、莽撞,而是要懂得什麼是你所堅持的。帶兵打仗的人必須具備“血誠”,文臣也必須擁有“血誠”。修身、求才、治軍、執政的原則中,必定有這樣一條。名臣魏征說唯有“誠信立則下無二心”,這句話不無道理。
千金難換一顆誠心。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職場、商場,有誠有義者必有所獲。
北宋時期我國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晏殊,就是因為他的誠信,才贏得了皇帝的賞識,最後成為宰相的。14歲作為“神童”的他,被地方官推薦給朝廷。他本來可以不參加科舉考試,便能得到官職,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毅然參加了考試。當考題發下後,他發現自己之前已經做過了,便向考官說明,並要求換一道題,皇帝知道後對他的誠實讚不絕口。
晏殊當官後,每日辦完公事,總是回到家裏閉門讀書。後來皇帝了解到這個情況後,十分高興,就點名讓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員。當晏殊去向皇帝謝恩時,皇帝又稱讚他能夠閉門苦讀。晏殊卻說:“我不是不想去宴飲遊樂,隻是因為家貧無錢,才不去參加。我是有愧於皇上的誇獎的。”皇帝又稱讚他既有真實才學,又質樸誠實,是個難得的人才,過了幾年便把他提拔上來,讓他當了宰相。
或許有些人覺得晏殊這個人的所作所為非常的可笑,但是卻正是他的誠信,使得他得到了皇帝的信任。
誠實在很多人的眼中,是及其愚蠢的表現。因為他們認為,誠實會使自己吃虧。而晏殊的經曆則給了這些人當頭一棒,正是因為誠實,晏殊的仕途才會一帆風順。他的經曆告訴人們,老實人吃的是小虧,賺的是大便宜。人生就應該實實在在、腳踏實地地前行,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2.忠誠二字切不可拋
不如兄弟盡力王事,各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誌,終不失為上策。
——引自《挺經》第八卷
忠誠是人類最重要、最有價值最高的美德之一。無論你是一名風雲人物,還是一個無名小卒,如果你渴望在工作中獲得成功,渴望被委以重任,渴望獲得夢寐以求的廣闊舞台,那麼就應當拋棄自己的“外騖之心”,投入自己的忠誠。
曾國藩正是這樣一個恪盡職責、忠君體國的人。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二十六日,鹹豐皇帝即位。當時時局動蕩,隨時威脅著清王朝的統治。鹹豐帝為渡難關,頒詔求言,封章密奏。許多有誌之士都應詔陳言,直諫流弊,曾國藩也是其中的一位。當時的他掌理全國庶政的六部中除了戶部之外五部的侍郎。沒有人比他更了解清王朝的政情利弊、官場風習、民生疾苦與軍事外交了。曾國藩目睹緊張的局勢,上書多篇,從不同的方麵切入問題,每一個問題他都能夠詳細指出病因所在和解決方法。他認為國家的憂患大致在兩個方麵:一個是國家的財政不足;一個是軍隊的渙散。然而這兩方麵並不是沒有關聯的。曾國藩認為解決這一困境的方案很簡單,就是先節餉,再對軍隊進行強化訓練,對士兵進行篩選。為了說服皇上,他列出了各地軍隊的種種腐敗狀況,更是有見識地提出“兵貴精而不貴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