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選擇朋友,就是選擇成功(2)(2 / 3)

求全責備往往還是對人懷有偏見。求全其實是求缺,這也是“恕”所忌的。

北宋景德二年(1005),宋真宗召試撫州人晏殊和大名府人薑蓋。薑蓋試詩六首,曼殊試詩賦各一首。宋真宗欣賞晏殊所作又好又快;宰相寇準卻因為晏殊是南方人,並認為南方人一向很鬼,所以他力主取北方人薑蓋,以壓晏殊。宋真宗認為國家選拔人才應當不計較地域,唐代張九齡出身偏遠也做了宰相。事實證明,宋真宗是對的。晏殊後來官至宰相,培養和舉薦了如範仲淹、韓琦、富弼等賢能人才。寇準關於南人北人的見解就是他的偏見。

古人認為:應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惡,是寬以待人的道德要求。“道人善,即是善;揚人惡,即是惡。”這種提倡與人為善的行為,反映出一個人對他人的關懷和尊重。

曾國藩在教導四弟要以“恕”立身時說:“我要步步站得穩,須知他人也要站得穩,所謂立也。我要處處行得通,須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謂達也。今日我處順境,預想他日也有處逆境之時;今日我以盛氣淩人,預想他日人亦以盛氣淩我之身,或淩我之子孫。常以‘恕’字自惕,常留餘地處人,則荊棘少矣。”

不欲人以虛偽待我,我便應不以虛偽待人;不欲人以權術待我,我便應不以權術待人。如此等等,都是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

曾國藩強特別調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既不怨天,也不尤人,認為如果“無故而怨天,則天必不許;無故而尤人,則人必不服。……凡遇牢騷欲發之時,則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氣?猛然內省,決然去之。”凡不能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人,最終也不能立己達己,曆史上的無數事實充分地證明了這點。因此,曾國藩向來主張“以能立能達為體,以不怨不尤為用”。

曾國藩奉行的“待人以誠以恕”的品德,集中體現在他正確地處理與左宗棠的關係上。

曾國藩為人拙誠、語言遲訥;而左氏恃才傲物,自稱“今亮”,語言尖銳,鋒芒畢露。左宗棠隻比曾國藩小一歲,但他屢試不中,科場失意,蟄居鄉間,半耕半讀。鹹豐二年,左宗棠已41歲,才由一個鄉村塾師入佐湖南巡撫張亮基,當了個“刑名師爺”。後張亮基遷為湖廣總督,左宗棠於鹹豐四年三月又入湖南巡撫駱秉章幕達六年之久。曾、左雖非同僚,卻同在湖南,常有齟齬。傳說,曾國藩見左宗棠為如夫人洗腳,笑著說:“替如夫人洗足。”左氏以牙還牙,立即諷刺說:“賜同進士出身。”有次,曾幽默地對左說:“季子才高,與吾意見常相左。”把“左季高”三字巧妙地嵌了進去。左也絕不示弱,說:“藩侯當國,問他經濟又何曾!”語涉鄙夷,也把“曾國藩”三字喻盡。這些傳之甚廣的言談,或為後代文人編造之辭,不足為信,但簡單的對話,確實反映了左宗棠個性的桀驁。

左宗棠頗有識略,又好直言不諱。鹹豐四年四月,曾國藩初次出兵,敗於靖港,投水自盡未遂,回到省城,垂頭喪氣。左宗棠“縋城出,省公(指曾國藩)舟中,則氣息僅屬。責公事尚可為,速死非義。公瞑目不語”。意即責備曾國藩,事情還未到不能辦的時候,自尋短見是不當的行為,何必出此下策。一番話說得曾國藩無言以對。可見左宗棠並非沒有情分,而是為主帥打氣,敬愛甚切。

鹹豐七年二月,曾國藩在江西瑞州營中聞父喪,立即返鄉。左宗棠認為他不待君命,舍軍奔喪,是很不應該的,湖南官紳對此也嘩然應和。這使曾國藩頗失眾望。第二年,曾國藩奉命率師援浙,路過長沙時,特登門拜訪,並集“敬勝怠,義勝欲;知其雄,守其雌”十二字為聯,求左宗棠篆書,表示謙讓之意,使兩人一度緊張的關係趨向緩和。曾國藩的大度待人還表現在他對左宗棠的保舉上。盡管左宗棠在很多事情上與曾意見不合,但他認為左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於是不遺餘力地向清廷舉薦左宗棠,甚至說左“深明將略,度越時賢”,終使左能夠一展抱負,成為近代著名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