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澤南,字仲嶽,號羅山,與曾國藩是同縣人。他家境十分貧寒,卻能“溺苦於學,夜無油炷燈,則把卷讀月下,倦即露宿達旦”。他的道德學問,時人稱他為有數的人物。他研究程朱理學,標榜自己為宋儒。年輕時,他連遭不幸,喪母、喪兄嫂相伴而來,繼而長子、次子、三子連喪,其妻連哭三子之喪,雙目失明。羅澤南並未因此沉痛的打擊而一蹶不振,反而“益自刻厲,不憂門庭多故,而憂所學不能拔俗而人聖;不憂無術以資生,而憂無術以濟天下”。因此,曾國藩十分敬重他。常在書信中表示敬慕之意,稱他為家鄉的顏淵。後以儒生的身份帶兵征戰,立勳名於天下。顏淵,即顏回,孔子的學生,家境貧寒,一生沒有做官,住在簡陋的小巷裏,用竹筒吃飯,用瓜瓢喝水,卻自得其樂。
曾國藩所交益友眾多,其中有給他出謀劃策者,有賞識提拔者,有危難之時,兩肋插刀者。不同程度的烘托了他的事業。因此,曾國藩更深刻地體會到:“擇友為人生第一要義。”
當今的社會更是彰顯擇友的重要性,當我們每個人初入社會開創自己的事業時,你在中學和大學期間所形成的友誼發揮了難以估量的作用。深厚的友情不僅為你打開了不同尋常的機會之門,而且也大大增加了他的知名度。
換句話說,由於眾多朋友的幫助,你的能力也擴大了許多倍。似乎擁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能夠在做任何一件事時獲得朋友們無私而熱心的支持,朋友們好像總是全心全意地增進你的利益。
很少有人對自己事業生涯中朋友的作用做過恰如其分的評價。絕大多數成功人士都認為,他們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是因為其自身卓越的才能,是因為他們自身的拚搏努力。他們總是津津樂道自己所創的輝煌業績。並且將自己的成功全部歸因於自身的聰明、才智、精明、努力以及積極進取。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眾多的朋友就跟無須報酬而又無處不在的商人一樣,在任何一個時候都會對他們的事業提供服務與幫助。
科爾登就曾經說過:“真正的友誼就像健康一樣,其價值通常隻有在失去它時才會認識到。”
此外,朋友們的立場和個性將對你的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
在選擇朋友時,必須確立這樣一種原則,那就是盡可能地選擇那些比你優秀、在各方麵領先一步的人做朋友。必須努力地和那些你所仰慕和推崇的人交往,這並不是意味著要結交那些在金錢上更富有的人,而是結交那些有著高深的文化素養、受過良好的教育、並有著更廣泛的信息來源的人。隻有和這樣的人交往,你才能盡可能多地汲取有助於你成長和發展的養料。而且在與他們的接觸過程中,你也逐漸會提升自己的理想,追求更遠大的目標,並付出更大的努力,以便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夠成為一個強者。當然,我們希望你走出孤僻的性格,成為善交朋友的高手!
2.成大事需借良師益友之力
觀古今成大事者。無不有人相助相扶,力單者無以成大業。
——引自《曾國藩語錄》
曾國藩的為人處世原則對我們的影響十分深遠,不僅因為他過人的政治才能,還因為他不同於常人的文學成就。曾國藩的成功不是偶然的,這同他善於通古博今分不開,更同他擇友擇師的觀念分不開。這一點可從他的家信中略見一斑。
曾國藩出身於尋常的耕讀之家。從他的先輩曾參(約前505——前435年)排下來,他是第七十代。24歲那年,曾國藩到京師會試,一試不中,再試又爽;28歲及第,也隻不過在翰林院謀了一個抄抄寫寫的小職。這時的他位卑言輕,官運遠未騰達,就連生活上也有些窘迫和局促,常常不得不求人到揚州去買廉價書;進京七年之後想回家看看,但囊中羞澀,而且還擔心人走茶涼,怕飯碗沒了。但曾國藩是個有心人。在這段時間裏,他結交了不少皇親國戚、重臣顯貴、名學碩儒、文人士子,尤其是拜理學大家倭仁、唐鑒為師,這些都令他終生受益,為日後的建功立業,建立了廣泛的人際網絡。
曾國藩從翰林院小小的七品芝麻官,飛快晉升為正二品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兩年零兩個月時間連升六品十級。當然,這主要是用筆頭子考出來的。他在翰林七年中曆次考試成績都很好,因此屢蒙提拔。這些對曾國藩之後的成功影響當然極大。試想,如果他不是以正二品的侍郎身份回鄉,怎會有一呼百應的號召力?哪有資格成為湖湘士人的領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