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選擇朋友,就是選擇成功(1)(1 / 3)

在選擇朋友時,必須確立這樣一種原則,那就是盡可能地選擇那些比你優秀、在各方麵領先一步的人做朋友。必須努力地和那些你所仰慕和推崇的人交往,這並不是意味著要結交那些在金錢上更富有的人,而是結交那些有著高深的文化素養、受過良好的教育、並有著更廣泛的信息來源的人。隻有和這樣的人交往,你才能盡可能多地汲取有助於你成長和發展的養料。而且在與他們的接觸過程中,你也逐漸會提升自己的理想,追求更遠大的目標,並付出更大的努力,以便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夠成為一個強者。當然,我們希望你走出孤僻的性格,成為善交朋友的高手!

1.擇友乃人生第一要義

擇友乃人生每一要義。一生之成敗,皆關乎朋友賢否,不可不慎也。

——引自《曾國藩語錄》

身邊多一位好朋友,就使你多了一顆智慧的頭腦。一個人獲取成功靠的是智慧,因此,要善擇友。曾國藩的擇友目的很明確:既讓自己獲取成功,也讓大家獲取成功。

人的一生如果結交了好的朋友,就可以與之患難與共,相互砥礪,不僅可以成為情感的慰藉,也可以成為事業成功的基石。1864年7月20日,曾國藩在寫給他的次子曾紀鴻的信中說:擇友乃人生第一要義,必須選擇誌趣遠大的人。

曾國藩的處世經可以說是一部他廣交朋友的處世經。他的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也可說是在朋友的相互砥礪和影響下取得的。因此,他深刻地領會到了人生擇友的重要性。所以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在事業上都時時注意廣交益友。這一點他在京城的13年生活中,就有充分體現。

曾國藩在寫給家裏的書信中,向家人介紹了當時所結交的部分朋友:“現在朋友愈多,講躬行心得者則有唐鏡海先生、倭仁前輩,以及吳竹如、竇蘭泉、馮樹堂數人;窮經學理者,則有吳子序、邵惠西;講習文字而藝通於道者,則有何子貞;才氣奔放,則有湯海秋;英氣逼人,誌大神靜,則有黃子壽。又有王少鶴、朱廉甫、吳莘佘、龐作人,此四君者,皆聞餘名而先來拜。雖所造有深淺,要結有誌之士不甘居於庸碌者也!京師為人文淵藪,不求則無之,愈求則愈出,近來聞好友甚多,予不欲先去拜人,恐徒標榜虛聲;蓋求反以匡己之不逮,此大益也!標榜以盜虛名是大損也!”

曾國藩所交之友對他個人的影響和事業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作用。

劉傳瑩,清朝學者,湖北漢陽人,專攻古文經學,精通考據。曾國藩通過與劉傳瑩的交往,大大彌補了自己古文字上的不足。1846年,曾國藩在城南報國寺養病,於是便向劉傳瑩請教古文經學與考據。劉傳瑩也正因為自己隻在古文經學方麵有造詣,遂向曾國藩請教理學。於是,二人互相切磋,取長補短,成為至友。曾國藩通過與劉傳瑩的交往,拓展了學識,在學術領域走上全麵發展的道路。他在給同鄉好友劉蓉的信中,表達自己在學術上的見解和誌向時說:於漢、宋二家“欲兼取二者之長,見道既深且博,為文複臻於無累”。不計門戶,取長補短向來是成功的方向。

何紹基,字子貞,精通書法,擅長吟詠。曾國藩與其交往中,覺得何紹基所長,正是自己的不足。從此以後,他非常重視寫作和賦詩。

另外,他還經常與吳廷棟、何桂珍等人討論理學,向邵懿辰請教今文經學。

這些朋友,在京城都頗有名氣。同他們的交往不僅增長了學識,也大大提高了曾國藩在京城的個人聲望。他在家書中稱自己“昔在京頗著清望”。這也是他在京城迅速發跡的原因。

曾國藩在交新友的同時,也十分注意聯絡舊時誌向相投的那些老朋友。這一時期的學術觀點和思想上比較相近的人主要有劉蓉、郭嵩燾、江忠源、歐陽兆熊、羅澤南。

劉蓉,字孟蓉,號霞仙,湖南湘鄉人。郭嵩燾子筠仙,湖南湘陰人。曾國藩在赴京科考途中在長沙認識了“少有誌節”的劉蓉,又通過劉蓉認識了正在長沙參加鄉試的郭嵩燾,於是三人“欣然聯歡為昆弟交”。

江忠源,字岷樵,湖南新寧舉人。在北京,經由郭嵩燾的引見,與曾國藩相識。交談過後,江忠源告辭,曾國藩對郭嵩燾說:“是人必立功名於天下,然當以節義死。”當時承平日久,眾人都十分驚疑。劉蓉稱讚江忠源,“交友有信,與士卒同甘苦,臨陣常居人先,死生患難,實可仗倚”。在與曾國藩的交往中,以有血性、有膽有識,被引為益友。曾國藩稱讚他“儒文俠武”。日後江忠源果真成為湘軍的主要幹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