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修身養性,邁向成功的第一步(3)(3 / 3)

“你是怕李泰國到金陵攪亂局麵,搶奪功勞,為什麼不以實情相告?十年苦戰,卻讓外國人以數隻輪船奪去了勝利果實,使我忠義將士心灰意冷,使我中華臣民氣節受侮,這樣的話都可如實上奏。心中本來想說這一件事情,上疏時卻在另一件事情上危言聳聽,這是舊時督撫的陋習,欺蒙宣宗可以,文宗就難欺蒙了,現在更不能欺蒙了。

七條輪船入江一事,我已上奏過三次,詢問過兩次,就是不準李泰國幫助圍剿金陵、蘇州。李鴻章也曾兩次上書恭親王,想必恭親王定會心懷內疚。隻是太平軍還沒消滅,不想再樹一個大敵,所以隱忍下來出此一計。君相都把我們兄弟視為心腹,而弟弟你上疏卻言不由衷,恐怕朝廷會懷疑我們兄弟意見不合,甚至會懷疑你善用權術。”

1864年攻打金陵時,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就出現了心口不一的毛病。

在圍攻金陵之戰中,曾國荃費盡心思,就是為了獨占攻破天京的頭功。對此,胡林翼、李鴻章、左宗棠等人都知道,因此他們都按兵不動。可是李泰國卻打算把輪船開進長江裏,這可急壞了曾國荃。於是曾國荃上書皇上,說輪船不能進入江河,隻宜在海上巡邏,防禦海盜。曾國藩聽說了這事,心裏很不是滋味。他給曾國荃寫了封信說:你是怕李泰國到了金陵攪亂局麵,搶奪功勞,為什麼不以實情相告?……七條輪船入江一事,我已上奏過三次,詢問過兩次,目的就是不讓李泰國幫助圍剿金陵、蘇州。李鴻章也曾兩次上書恭親王,想必恭親王也是心懷內疚的。現在太平軍還沒有消滅,不想再樹一個大敵,所以才出此下計。君相都把我們兄弟視為心腹,而你上書卻言不由衷。這會讓朝廷懷疑我們兄弟意見不合,甚至會認為你善用權術的。

經過曾國藩的諄諄教導,這以後,曾國荃明白了玩弄機巧的後果,再也不敢心口不一了。

精明的曾國藩擔心的是朝廷懷疑,而這是曾國荃從未想到過的。他多次告誡弟弟“天道忌巧”,不要使心眼,玩陰謀,耍詭計,要以誠相待。

曾國藩還認為,如果在上者倡導誠,社會風氣必然會歸於淳樸。他說,隻有柔可以克製剛狠的事,隻有誠可以感化頑梗的百姓。他告誡曾國荃說:見到善行就大力地稱譽他,見到不善則渾藏而不露一字,這樣久而久之,就會出現善者相勸,而不善者也潛移默化的局麵了。所謂“渾藏而不露”,是要求對不善者不采取鄙夷等等令人難堪的態度,而是以身作則,這樣才能使不善者潛移默化。

曾國藩在做兩江總督時,官署裏有一個很高的亭子,憑欄遠望,可以看見官署內外的情景。有一天,他在亭子中徘徊,看見有一個頭頂戴著花翎的人,拿著手版,向仆人作出苦苦請求的樣子。仆人搖手拒絕他,舉止十分傲慢,那個人隻好無奈地離去了。第二天登上亭子,又看見那個人,情景和昨天幾乎一模一樣。第三天,又看見那個人袖中摸索了一會兒,拿出一包東西,彎著腰獻給仆從,仆從馬上變了臉色。曾國藩看到這裏,心中產生了疑慮。

三天後,曾國藩在簽押房,看見那個仆從拿著手版進來,通報說有新補的某位監司求見。曾國藩立即請進來,原來就是那個連日來向仆從苦苦哀求的人。問他哪天來這裏的,答說已經來了三天;問為什麼不來進見,他支支吾吾地不能對答。曾國藩對他說:“兄新近就任,難道不缺辦法紀的人嗎?”監司回答說,衙署中雖是人滿為患,如果您要是有推薦的人,也不敢不從命。曾國藩說:“那好。隻因這個仆從實在太狡詐,萬萬不可以派以重要的差事,隻讓他得一口飯吃就足夠了。”監司點頭稱是。於是召那位仆從進來,嚴肅地對他說:“這裏已經沒有用你的地方了,現特推薦你到某大人處,希望你好好侍奉新的主人,不要怠慢。”仆從不得已,彎一條腿表示謝意,退出去後攜帶行李去了別的地方。

清朝貢生在取得知縣的官位之後,以到省裏的先後作為補缺的順序,授予職位後就去拜見吏部負責管理簽發授職憑證的官員,一旦取得了授職憑證,沒有不立即前往赴任的。

曾國藩做侍郎的時候,有兩個門生,都取得了直隸知縣的職位,同時去拜謁曾國藩。曾國藩問他們赴任的行期,其中一個人是楊毓棉,回答說:“已經雇好了車,馬上就要動身了。”另一位則說:“還得等待準備行裝。”曾國藩懷疑楊毓棉是個奸巧的官吏,但很快又聽說先去赴任的是另外那一位,於是感歎說:“人真是難以看透啊!原來楊毓棉所回答的,正是他拙誠的體現。”

後來,曾國藩多次寫信給直隸大吏,讚揚楊毓棉的賢良。楊毓棉又到曾國藩那裏時,曾國藩便間他上司對待他怎樣,楊毓棉答說:“上官待屬吏皆很好,待毓棉也好。”曾國藩大笑說:“你真誠實啊。好,好。”

楊毓棉後來做官做到大名知府,另外的那一位卻因事被參劾,正如曾國藩所說。楊毓棉淡於宦情,曾國藩做直隸總督時,欲委署道缺,竟辭官歸隱。於是曾國藩贈他一聯,寫道:“已喜聲華侔召杜,更看仁讓式鄉間。”

一般人總以為人待我以偽,就應該回之以偽;待我以誠,就應該還之以誠。反思曾國藩處世的冷靜,待人的有序,可知這是不恰當的作法,隻有待人以誠,才能找到最佳的立足點,締造正常而良好的人際關係,成就正大而光明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