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修身養性,邁向成功的第一步(2)(2 / 2)

因而想到古來的聖哲胸懷極廣,可以達到天德的境界,他們的方法約有幾種。如篤實恭敬地修養自己而生睿智,這是程子的說法;以至誠之道感應萬物,以致於預先知道未來的事物,這是子思的訓誡;安貧樂道而使身體滋潤、麵部榮粹,這是孔、顏、曾、孟的旨意;觀照萬物,閑適地吟詠,使心意舒適,精神康寧,陶、白、蘇、陸的趣味。自恨少壯時不肯努力,老年時常多懊悔和恐懼,對古人的心境不能領會一二。反複尋思,歎喟不止。

莊子的人生哲學在當時看來是最達觀的。他雖然家境貧寒,居住在窮閭陋巷裏麵,在窮困中織屨為生,但是不為富貴所打動,相反,他笑辭千金的重利、卿相的尊位,寧可像泥中玩耍的龜一樣遊戲於社會的低層,而自得其樂。一般人求生畏死,希求長生,莊子卻超脫於生死之外,不為生而喜悅,也不為死而悲傷,甚至以死為樂;不僅在妻子死後鼓盆而歌,而且主張自己死後實行天葬,讓自己的屍體作為鳥類、螻蟻的食糧。

通過對莊子超然曠達的人生態度的理解,曾國藩從中汲取了許多人生的智慧。反觀自己中年以前的胸中多抑鬱,怨天尤人,中年以後,肝腎都受到這種情緒的侵害,從此一意克製自己,以養其博大胸襟。曾國藩在給弟弟的信中寫道:

不如就現有的功力,而加以讀書養氣,小心大度地謀求德行的日益進步,言論的日益醇厚。譬如築室,譬如立功,弟有絕大的基址,絕好的結構,以後隻要加以裝修工夫,何必汲汲惶惶,茫然像無所主一樣呢?

不若就現有之功,而加之以讀書蕎氣,小心大度,以求德日進,言日醇。譬如築室,譬之立功,弟有絕大基址,絕好結構,以後但加裝修工夫,何必汲汲皇皇,茫茫無主乎?

這封信雖是寫給弟弟的,其內容何嚐不是自己心靈的寫照?他還寫道:

陸放翁常常以美睡為樂。一定要心中無愧怍,才能睡夢恬然,所以古人常常以此作為自己的課程。放翁胸懷廣闊,與陶淵明、白樂天、邵堯夫、蘇子瞻等同樣曠逸,於消滅韃虜之意、養生之道,千言萬語,顛沛不離,真可以說是有道之士。可惜我備員在軍隊中,無法在閑靜的狀態中探討道義。夜裏睡比較好的時候,應當思索陸放翁的詩,或者可以得到一些補益吧!

放翁每以美睡為樂。蓋必心無愧怍,而後睡夢皆恬,故古本每以此自課也。放翁胸次廣大,蓋與陶淵明、白樂天、邰堯無、蘇子瞻……等同其曠逸,其於來虜之意、養生之道千方萬語,造次不離,真可謂有道之士。異餘備員兵間,不獲於閑靜中,探討道義,夜睡頗成寐當思玩索陸詩少得裨補乎!

通過讀書來改變自身氣質的實踐,使曾國藩的胸懷開闊了很多,身體健康了許多,有時甚至有飄然欲仙之感。由此,他說過一句極精到的話:“書味深者,麵自粹潤。”。這句話意思是說,讀書體味得較深的人,麵色自然榮粹而且滋潤。這句話不是一般人能說出來的,要有深切的體驗,並觀察很多人、理解很多事,才說得出來。

那些讀書體味得深的人,一定是心智高度集中的人。他的心地單純而潔淨,一切人世間的煩雜瑣事都被他拋在九霄雲外,至少不為這些事所攪擾和糾纏,惟一吸引他的注意力的是書中的境界,這樣他才得以守候著自己的內心世界,靜心陶冶和修煉。由於他的精氣神沒有絲毫的渙散,而是一天天充實、豐沛和完善,久而久之,使他們超拔於普通人庸常瑣屑的生活之上,站得更高,看得更遠,視世間的榮利輕如鴻毛,處理一切事務都有理、有序、有節,而身體也自然日益強健起來。這樣,當他出現在我們麵前時,就猶如天仙一般。這就是曾國藩通過讀書來改變氣質的原因。

那麼讀書使曾國藩的氣質發生了哪些改變呢?曾國藩早年時期愛好詩文,行為浪漫,態度樂觀,舉止行為非常活潑,甚至不免有些輕浮,大概是和多血質有關;學習宋明理學,用心檢束身心以後,言行舉止都逐漸規矩起來,感情上雖然沉靜而缺少變化,理智卻異常豐富,大概和抑鬱質有些相近;出山統率軍隊以後,意誌變得堅強起來,態度沉著冷靜,雖然屢次遭到挫敗,仍能始終如一地堅持戰鬥,這一時期的個性,又與膽汁質相類似;到了晚年,經曆了許多憂患與挫折,對世界上的事情看得更加清楚,因而一舉一動都權衡利弊,深思熟慮,即使因為過於謹慎小心而受人非難也在所不惜,這又與粘液質極為相近。雖然因為身體的先天素質較差,沒能達到“麵自粹潤”的程度,但是氣質和精神境界的改變卻有目共睹,所以也是卓有成效的,可見讀書的確是改變精神氣質的一個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