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這位合夥人都會請杜拉克去他的辦公室一趟,暢談他對世界局勢的看法。他請杜拉克當他的聽眾,讓杜拉克知道他是如何思考事情的。他習慣反複談同一個主題,直到杜拉克也產生共鳴為止。
從這個經驗中,杜拉克學到了大量的傾聽技巧,同時親眼目睹了第一流的心靈思考傑作。杜拉克說:“看到一個人以如此一絲不苟的嚴格態度,要求自我達到近乎完美的境界,確實是一件令人感到愉悅的事。”
這位上司告訴杜拉克,由於他是銀行的經濟分析師,最好去學一些有關經濟學方麵的知識。當時,杜拉克認為他的要求相當不合理。盡管如此,這個上司還是運用了他個人的影響力,安排杜拉克去劍橋大學上一個著名的經濟學研討課程。
幾年後,杜拉克決定離職,對上司道:“我不想成為一個銀行家。我對錢一點也不感興趣。”
“我早就知道了。”上司說。他隻是需要有一個人肯聽、也聽得懂他說的話,好幫助他整理思路。換句話說,從杜拉克和上司的小型聚會中,上司的收獲會更大。
杜拉克在每個上司身上都學到了很多好的經驗,並且在自己的生活和管理中進行了很好的運用。最終,通過不懈的努力,成為了著名的管理大師。
杜拉克提出了以下一些理論:
每一項管理決策和每一個管理行動,都是希望有效運用目前的資源,實現我們的期望。誠如杜拉克說:“戲必須唱下去,而管理的‘戲’便是追求成果的有效行動。”但如何平衡目前的資源和未來的期望?
作為管理學大師,杜拉克在新書《未來管理》中給讀者打開了一扇洞悉管理真諦的大門。雖然這本書是寫給西方企業高層主管看的,但事實上,任何國家或地區企業主管都應讀一讀。他分析未來管理有三種方法。
首先是假設未來和今天很像。這些公司管理者常常潛意識地認為:“隻要把今天成功的事情多做一點點就可以了。”以前大部分企業都是這樣假設的,這並不是全然不切實際。這種假設對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小型企業來說幫助很大。但是到了21世紀初,這種方法顯然就不太適用了。唯一合理的假設是未來的市場、科技、金融、對手等都將和以前大不相同。
其次是新近幾年較為流行的“策略”,認為未來和現在不一樣。但是它確信企業有能力去創造美好的未來,或者至少應該有能力做到。管理階層必須全麵思考本身的各種假設,並以挑剔的眼光提出質疑。這些假設包括對事業本身、它的優勢、能力、價值觀、弱點、競爭對手、市場、產品、科技等應有特殊的看法。
最後是去尋找那些已經發生,但還沒產生全麵衝擊的變動。杜拉克稱此為“遠眺窗外”。杜拉克以人口結構的變化為例,這方麵的變化發生於上世紀70年代,於1980年明顯呈現出來。但是它們的全麵衝擊,要到2010年起,“嬰兒潮時代”(1950年~1970年間大量出生的人口)到達退休年齡以後才感受得到。
杜拉克提醒讀者一個基本事實是:今天,每一家企業,即使隻在地方性的小型市場中經營,它依然和全球性經濟體緊密相連,因此閱讀每一章時,都應該這麼問自己:這對於經營企業的我,具有什麼樣的含意?
杜拉克認為:一個沒有改革創新的企業,其命運會是很悲慘的。而創新的前提,是具備四個要素。
1.具有強烈使命感的團隊。企業績效就是團隊責任。企業成敗的關鍵是要有一位使命感很強的CEO,他與企業合作者主要是靠經濟利益維持,而不能依靠政治來維持。企業團隊靠什麼獲得25%~30%的成本優勢?靠的是經濟利益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