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管理大師,就不能不說說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
杜拉克是一個真正的一流的企業管理學家,他在企業管理方麵擁有超人的智慧。
杜拉克在近半個世紀裏,提出了最多、最重要的管理理論,包括目標管理、民營化、顧客導向、信息社會等。
杜拉克在他的一生中,深受其上司的影響,第一個上司是他在德國漢堡工作時的一位銀行家。
這個銀行家要杜拉克負責幾家歐洲人造絲製造商的合並案。這個案子涵蓋了德國、荷蘭、意大利和法國等多個國家。
杜拉克當時僅有十九歲,身份是證券分析師練習生,對很多事情都還不知如何辦。於是,杜拉克就來請教自己的上司。
上司聽了杜拉克的陳述,抬起頭說:“你查閱過數據了沒有?下一次請記住,除非你已查閱過相關檔案數據,否則不要跑來問我問題。”
杜拉克於是趕緊回去查遍有關檔案資料,從中他懂得了查詢資料的重要性。
杜拉克的第二份工作,是在法蘭克福一家最大的晚報。這份晚報是歐陸地區第二大的晚報。
上班時間是早上6:00.上班的第一天,杜拉克搭乘第一班電車,於6點02分抵達報社辦公大樓附近的車站。杜拉克爬了三層樓,走進編輯辦公室,抬頭一望,看到了那位他從未見過的主編。
那位主編手裏拿著一隻腕表,望著杜拉克說道:“年輕人,你如果不能趕在明天5點55分前抵達辦公室的話,以後就不用來上班了。”
杜拉克向主編解釋說,第一班電車發車時間是5點35分。主編馬上打電話給還在睡夢中的法蘭克福市長。第二天,第一班電車的發車時間即提早為5點07分。而杜拉克就坐在那班車的車廂裏麵。
杜拉克每周工作六天,每天早上6點50分截稿。在不到一小時內,他必須完成一篇評論,有時還要撰寫第二篇,甚至第三篇。其中一篇的字數必須有九百字,其他則為六百字左右。
杜拉克撰寫的評論必須交給主編過目,但題目完全自由發揮。杜拉克在這個工作中學到了不少功課,迫使他必須博覽群籍,並發揮才智,但也有助於激發創意。
績效考核程序必須誠實、正確,並應與考核的工作緊密結合。在考核部屬工作績效方麵,這位主編是一個很好的表率。平常周末中午時分,當杜拉克與其同事彙集所有稿件交給工廠印製後,所有人就回家了。然而到了每個月第四個周末,他們都會留下來,一起到一間私人酒館聚會,一直待到次日淩晨兩點。
他們圍在一起,檢討一個月來的工作表現。每個人輪流報告上個月的工作,先說明自認為表現特別好的地方,並解釋原因。接下來還要報告自己應改進的地方,指出自己搞砸了哪些事情,並說明有無從錯誤中吸取教訓。
與其說這樣的聚會是一次績效考核,不如說它本身就是一項工作績效。十四人每人要說二十到三十分鍾,加起來就是七個小時。主編一言不發,讓每一個人不斷敘述自己的狀況,互相問問題。他偶爾會做點筆記。所有人輪完一回後,還有下一回合的香腸和啤酒時間。
此時,主編開始一個一個地詢問有何建議。每個人有十到十五分鍾發言時間。最後,他開始滔滔不絕地連續講三個小時的總結評語,完全沒有看他剛才所做的筆記。
杜拉克回憶道,他真的很喜歡這種聚會,因為可以從過程中了解自己做到什麼地步,也知道哪些地方還有改進的空間。
杜拉克的第三位上司,是一家銀行三名資深合夥人中最年輕的一個。杜拉克在他手底下工作,主要是擔任該銀行的經濟分析人員與證券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