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的箴言,不僅是他對兩個兒子的要求,也是他從商一輩子的經驗處事準則。
就是這個簡單不過的原則,讓李嘉誠結交了無數商界朋友,贏得了廣大股東和職員的信賴和支持,樹立了崇高的形象,為他贏來了無數的財富,並一舉登上香港首富、世界華人首富的寶座。
中華民族自古崇尚“滿招損,謙受益”,講究“槍打出頭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就是普通老百姓也懂得“以和為貴”、“財不外露”。
利益共享也是中國式經商的行動準則。如果違反這一遊戲規則,失去的絕不隻是合作者這一個對象。口口相傳,失去的將是你的整個商業信譽,繼而危及你的整個商業地位。
但是如果把事情反過來考慮呢?如果按照李嘉誠所說的少拿一點,你得到的又絕非僅僅是合作的一方,而且還將包括人們對你的無限信賴和尊敬、無窮的商業機會、少拿的1%的百倍,甚至是千倍、萬倍。
顯然,李嘉誠一生培養和教導教導兒子的,與其說是經商的知識,還不如說是做人的學問。因為在他的心目中,做人乃是經商之本,隻有首先務這個本,才能成為一個好的商人。李嘉誠本人是一個儒商,他希望兒子以後也成為義利相,兼、德才兼備的儒商。
應當指出,李嘉誠的做法對於大陸的商人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因為一方麵,做人是做一切事業之本;另一方麵,今後的商場日益沒有那些見利忘義的狡詐之徒的容身之地,隻有先輩合法手段進行正當競爭,才能成大事。
像李嘉誠那樣做一個遵紀守法、集傳統文化和現代觀念於一身的現代儒商,是今後商人的根本方向。
凡是經不起磨礪的商人,注定會失敗的
李嘉誠做大生意的能力
成功與失敗是一組相對的概念。凡是成功者都要經受住磨礪,並從中獲得成功的資本:凡是經不起磨礪的商人,注定會失敗的。李嘉誠堅信。人才不能在溫室裏成長,隻有在大風大浪中。才能培養和鍛練出出類拔萃的人才。他對自己兩個兒子的培養過程。就是他這一見解的體現。
一般的父母對兒女總難免有所溺愛,這是人之常情。但是李嘉誠卻咬緊牙關,讓他們吃苦以體會人生,受累以磨練意誌。李嘉誠有一句名言:
“為了孩子要舍得。”
讓我們首先看一看,李嘉誠是怎樣磨練他的長子李澤钜的。
李澤钜1964年8月出生,小學和中學就讀於香港名校聖保羅英文書院。中三時,在父親的安排下,遠涉重洋到加拿大繼續中學學業。中學畢業後,考入美國著名的斯坦福大學念土木工程係——這也是父親的意願。房地產是家族基業的基石,是香港最具潛力的產業。李嘉誠初涉地產,常為專業知識之貧乏而分外苦惱,他非常羨慕留洋獲得土木工程學位的胡應湘、陳曾熙等人。
在李嘉誠大舉進軍加拿大前,他已作了巧妙的安排,讓兩位公子加入加拿大國籍(1983年)。80年代中,李澤钜獲得結構工程博士學位回港,在父親的公司裏任普通職員。
李嘉誠不想讓他一步登天,曾有董事提議讓澤钜進董事局,遭到李嘉誠拒絕。李嘉誠年富力強,兒子接班,將是個十分漫長的過程。
真正使李澤钜脫穎而出的,是他參與世博會舊址發展項目。
1986年,世界博覽會在溫哥華舉辦。落幕之後,各國的臨時展廳或拆卸,或廢棄。舊址為靠海的長形地帶,發展前景良好,地皮為省政府的公產,可以較優惠的價格購得。
生活在溫哥華的李澤钜,以他土木專業的眼光看好這幅地皮,將可發展綜合性商業住宅區。於是,他積極向父親建議,理由如下:
一、世博會舊址附近都已開發,社區設施、交通等已有良好基礎:
二、溫哥華這一區域,和一般大都市不同,並無高架公路,市容美觀;
三、舊址位於市區邊緣,有市郊的便利而無市區的弊端,無論往返市區和郊區,同樣便利;
四、位置臨海,景色怡人,海景住宅當然昂貴;
五、香港移民源源不斷開赴楓葉國(加拿大),對飽受市區嘈雜擁擠之苦而又嫌郊區偏遠冷寂的港人來說,這樣的海景住宅有相當的吸引力。
李嘉誠同意了兒子的“狂想”,認為最後一點尤顯商業眼光。
說這是“狂想”,一點不誇張。整幅地皮,大致相當於港島的整個灣仔區,外加銅鑼灣。迄今為止,香港有哪個地產商,在這麼開闊的地段發展浩大的綜合物業?這在加國建築史上,也將是開天辟地頭一遭。
投資之巨大(後來確定的投資額達170億港元),非長一實集團所能承擔。李嘉誠拉他同業好友李兆基、鄭裕彤加盟,與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旗下的太平協和公司(李嘉誠占10%股權)共同開發。決策為各大股東(李嘉誠個人及集團占50%股權,另50%為各股東分占),具體操作為李澤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