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豪第二代》一書介紹:“李澤钜為這宏圖巨構,一手策劃、設計,費盡心血,悉付於此,曾經在兩年之間,出席大小小公聽會200多個,與各界人士逾2萬人見過麵,解釋這個計劃。當然,他的背後,父親、師傅,及其他人等,一值予以無限量支持。”
1988年,新財團以32億港元巨款投得世博會舊址發展權。
一切都如期進行。1989年3月,平整地盤的施工地段,赫然出現了一張“告同胞書”,措辭強烈,充滿排外的極端情緒。這與加國政府為吸引華人資金和人才大開方便之門的國策背道而馳。
“他們似乎完全看不見我也是加拿大公民,他們反應太過激烈。”李澤钜氣憤而又無奈。
據傳媒估計,當地人排外,還與李澤钜的另一宗生意有關。世博會舊址,以太平協和的名義簽約之後,李澤钜將另一家公司的200多個新公寓,直接在香港發售。消息傳回溫哥華,當地傳媒大肆渲染,引起本地人的不滿,質問省政府:將來世博會物業,是否又賣給香港人,讓這裏演變為華人的天下?
省督林思齊博士為平息民怨,要太平協和保證,在這塊極優惠的地皮上興建的物業,不會隻在海外發售,必須優先向當地人發售。這意味著,興建的物業,將不可先期在香港賣好價錢。加國地價樓價低廉,這是公認的事實。
令人奇怪的是,這麼大的風波,李嘉誠未出麵,麥理思、馬世民也未露麵,而全盤托付給坐鎮加國的大公子。這表明,李嘉誠要考驗兒子隨機決斷、談判交涉的能力和毅力。
李澤钜從滑雪聖地韋斯拉趕到溫哥華。他的身份隻是太平協和的董事;他的外貌隻是個未出校門的學子。但是李澤钜求見省督林思齊,問他:“如果世博會發展擱淺,你明白這意味著什麼?”其言外之意是:以李嘉誠在香港的號召力,足以使流入加國的地產投資縮減2/3,更會使在香港移民潮中的受益省——卑詩省,落在其他省後麵!
於是,省督說服省議會,對李澤钜的要求作出讓步,許可世博會物業,將可同時在香港和溫市發售——這實際上是以向港人發售為主。省議員透過傳媒,向市民說明利弊關係,稱華裔移民是溫市建設的和平使者,要善待他們。
同時,李澤钜也在積極配合,以爭取民心,他在溫哥華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說:“6年來我的最大收獲,就是加入了加拿大籍。”
風波平息,工程繼續上馬,這就是後來定名“萬博豪園”的龐大商業住宅群。
李澤钜的處事能力得到父親的賞識,李嘉誠同意董事的一致要求,吸收李澤钜任長實集團董事。
香港《信報》於1990年11月28日,刊出《李澤钜設計萬博豪園一鳴驚人》一文,對李公子推崇備至。
“對李澤钜來說,加拿大溫哥華的房屋計劃——萬博豪園,就是他事業上的試金石。因為這個被譽為加拿大有史以來最龐大的建設計劃,是由他一手策劃的,由看中地盤,以至買地、發展、宣傳,他都參與其事,全身投人……但初挑大梁,無論如何,都會有一種無形的心理壓力的。
“幸而萬博豪園在香港刊登廣告之後,初步的反應甚佳。第一期嘉彙苑,平均每平方英尺230加元(約1540港元),這個價格,較香港很多地區都便宜。加拿大增收香港移民,港人今後到加拿大居住者必比現時為多,因此,李澤钜對萬博豪園的銷售前景非常樂觀……
“由投地到施工,這一段期間,他遇到的爭議、麵對意外和困難不計其數,如果換了一個性格懦弱、信心不足的人,早已知難而退了。但他並未如此,仍然一絲不苟地去做,笑罵由人,愈戰愈勇,終於卒底於成……
“為了這個龐大計劃的早日完成,李澤钜過去2年內在港加兩地穿梭來往,不辭舟車勞頓之苦。1989年全年,他來往港加兩地26次之多,坐飛機如普通人坐巴士一樣。”
萬博豪園總體規劃由李澤钜一手設計,建築群的最大特色,是保留了原有湖光山色之天然美,他辟出50英畝作為區間公園,是居家休閑之勝地。
李澤钜說:“由於萬博家園這個計劃實在太大,自己肩負重任,因此無時無刻不在想著計劃的發展。在飛機上,即使看書,都以城市規劃以及居住環境的書本為主。”
1990年,萬博豪園嘉彙苑公寓在港推出前,長實集團公關部就精心安排,讓集團執行董事李澤钜接受兩本雜誌的采訪——連人帶房一並推向社會,反響甚佳。萬博豪園使李澤钜名聲鵲起。
李嘉誠就是這樣,為了讓兒子能夠早日成材,不惜讓他在大風大浪中鍛練成長。
事實證明,李嘉誠的做法是完全正確和非常成功的。
做“搭橋引線”之人
李嘉誠做大生意的能力
如果一個人能給別人提供成長的平台,證明這個人一定是胸懷大略。放遠目光,即能夠站在此看到彼。每個人的成長平台,可以直接決定其一生的成功速度。在香港。人人都說李嘉誠是個思想開明之士。他的開明不隻體現在他的工作中和為人處世中。也體現在兒子對學業和事業的選擇上。為他們的成功人生開始“搭橋引線”。
李澤楷不滿14歲赴北美讀大學預備學校。17歲時,李澤楷進人大哥就讀的美國斯坦福大學,專修自己喜愛的電腦工程。這顯然不是父親的意思。澤矩聽從父親的安排,念土木工程係。若從家族事業的考慮,澤楷應讀商科、法律等適宜管理綜合企業的專業,並與澤矩的建築專業互補相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