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敢奉:做明白人,把利潤回報大家(3)(2 / 3)

李嘉誠是大股東和大戶,得大利的當然是李嘉誠。有公眾股東幫襯,長實係股票被抬高,長實係市值大增,李嘉誠欲辦大事,很容易得到股東大會的通過。對李嘉誠這樣的超級富豪來說,袍金算不得大數,大數是他所持股份所得的股。息及價值。

1994年4月至1995年4月的年度,李嘉誠所持長實、生啤、新工股份,所得年息共12.4億港元——尚未計他的非經常性收入,以及海外股票的年息。

故有人言,一般的商家,隻能算精明。惟李嘉誠一類的商界翹楚,才具備經商的智慧,舍小取大,李嘉誠又是其中最最聰明的人。

但是,凡經商皆是為利,如俗話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李嘉誠能不為眼前利益所動,處處照顧股東和公司的利益,這在拜金若神、物欲橫流的商業社會,能做到這一點,難能可貴。

不錯,李嘉誠確實舍小利,而牟取大利。他擁金據銀,卻不大撤銀紙追求奢侈,而拿出不菲的錢款用之於公益,就此一點,更是難能可貴。

古人雲:得民心者得天下。李嘉誠這種成全他人利益的做法,無疑是得人心的,所造成的良好影響雖然看不見,但時時處處都可能對他發揮良好的作用。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商人尤其是這樣。但是,一個高尚或有智慧的商人,卻往往首先考慮他人的利益,甚至把自己的利益讓給別人,以求人和,以求更大的利益。

記住“滿招損,謙受益”的古訓

李嘉誠做大生意的能力

做人必須要做明白人。有進有退。是明白人一生的法則。李嘉誠的成功是巨大的,這種成功在為他帶無盡財富的同時。也為他帶來了極高的名望。但是,李嘉誠牢記“滿招損。謙受益”的古訓。言行謹慎。保持低調。

李嘉誠、包玉剛繼續成功地收購了英資大型企業,徹底扭轉英資在香港占絕對優勢的局麵。盛譽鋪天蓋地,盛譽又來之不易。在一片喝彩聲中,李嘉誠並未陶醉其中,沾沾自喜。世人言:“創業容易守業難”,“前車之鑒,後人之師”。最典型的教訓,莫過於和記黃埔的前大班祈德尊。祈德尊是個收購企業的高手猛將,卻不算管理龐大企業的行家裏手。他發展過速,結果消化不了,終於把集團拖垮,痛失江山。

李嘉誠進入和黃出任執行董事,在與董事局主席韋理與眾董事的交談中,他們的話中分明含有這層意思:“我們不行,你又行嗎?”

李嘉誠是個喜歡聽反話的人,他特別關注喝彩聲中的“噓聲”——香港的英商華商,都有人持這種觀點:“李嘉誠是靠彙豐的寵愛,而輕而易舉購得和黃的,他未必就有本事管理好如此龐大的老牌洋行。”

當時英文《南華早報》和《虎報》的外籍記者,盯住沈弼窮追不舍:為什麼要選擇李嘉誠接管和黃?沈弼答道:,

“長江實業年來成績良佳,聲譽又好,而和黃的業務脫離1975年的困境踏上軌道後,現在已有一定的成就。彙豐在此時出售和黃股份是順理成章的。”

他又說:

“彙豐銀行出售其在和黃的股份,將有利於和黃股東長遠的利益。堅信長江實業將為和黃未來發展作出極其寶貴的貢獻。”

李嘉誠深感肩上擔子之沉重。

俗稱:“新官上任三把火。”細究之,李嘉誠似乎一把火也沒燒起來。他是個毫無表現欲的人,他總是讓實績來證實自己。

初人和黃的李嘉誠隻是執行董事,按常規,大股東完全可以淩駕於支薪性質的董事局主席之上,李嘉誠卻從未在韋理麵前流露出“實質性老板”的意思。李嘉誠作為控股權最大的股東,完全可以行使自己所控的股權,為自己出任董事局主席效力。他沒有這樣做,他的謙讓使眾董事與管理層對他更尊重。他出任董事局主席,是股東大會上,由眾股東推選產生的。

“退一步海闊天空”。李嘉誠的退讓術,與中國古代道家的“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有異曲同工之妙。

李嘉誠能較快地獲得眾董事和管理層的好感及信任。在決策會議上,李嘉誠總是以商議建議的口氣發言,實際上,他的建議就是決策——眾人都會自然而然地信服他,傾向他。韋理大權旁落,李嘉誠未任主席兼總經理,已開始主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