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敢立:學會為人是最大的無形資產(2)(1 / 3)

他認為:辦企業重要的是審時度勢。五金廠要取得發展,有兩條路可選擇。一是轉行做前景看好的行業;二是調整產品門類,盡量避免與塑膠製品衝突,占領塑膠製品不能替代的空檔。

李嘉誠繼續分析,塑膠製品用途雖然廣泛,但要它代替金屬製品卻又是萬萬不可能的。所以金屬製品依然有許多可發展的空檔,重新開發新的金屬製品應該是最好的選擇。

但是,五金廠老板在李嘉誠走後,並沒有聽從李嘉誠的建議,仍然堅持生產鐵桶。結果,不久後,危機果然降臨,五金廠很快便奄奄一息,瀕臨倒閉了。

李嘉誠是個重情重義之人,當他獲知此一不幸之後,馬上專程趕往五金廠找到老板,他勸老板立即停止生產鍍鋅鐵桶,而轉為生產係列鐵鎖。

原來,李嘉城一直在關注著五金廠的前途。一來他要證實自己的眼光是否正確;二來他深知五金廠對自己不薄,自己跳了槽,心中總有一股歉疚之情,總想找機會報答。

因此,他經常抽空了解五金製品的市場行情。經過一番調查分析之後,他發現還沒有哪一家五金廠專門生產鐵鎖,不存在其他行業的競爭。

李嘉誠堅信:生產鐵鎖穩保紅火。

李嘉誠進一步指出,為了保證穩步領先,還應製定計劃,開發係列鐵鎖。否則,隻要一發現有利可圖,其他五金廠就會跟風而上,競爭會很激烈。隻有永遠先人一步推出新產品,才能穩操勝券。

這一次,五金廠老板對李嘉誠言聽計從,馬上根據李嘉誠的建議組織人力開發係列鐵鎖。一年後,危機重重的五金廠果然煥發了勃勃生機,盈利豐厚。

這雖然與整個行業的變化形勢有關,但李嘉誠的一番忠告可以說起到了關鍵作用。

後來,五金廠老板再次見到李嘉誠後,欣喜地說:“阿誠,你在我廠裏時,我就看出你是個不尋常的後生仔,你將來準會幹出大事業!”

李嘉誠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感激之心的人,他感恩的對象甚至包括他所雇傭的工人。

北角的長江大廈是李嘉誠擁有的第一幢工業大廈,是他贏得“塑膠花大王”的老根據地。

他在地產與股市兩行玩得順風順水後,人們都以為他早放棄了塑膠業。一次,香江才女林燕妮準備開辦廣告公司,四處尋找辦公地點,跑到長江大廈看樓時,發現李嘉誠竟然還在生產塑膠花,不禁暗暗驚訝,且大惑不解。

眾所周知,這時的塑膠花早就過了黃金時代,根本無錢可嫌。長江實業此時的盈利已十分可觀,就算塑膠花有微薄小利,對長江實業來說,增之不見多,減之不見少,並沒什麼大的關係。

盡管如此,長江實業仍在維持小額的塑膠花生產。對此,林燕妮思之再三,終於明白了李嘉誠的用心,“不外是顧念著老員工,給他們一點生計”。

為此,林燕妮在一篇文章中寫道:長江大廈租出後,塑膠花廠停工了。不過,老員工仍得以被安排在大廈裏幹管理事宜。對老員工,他是很念舊的。”

林燕妮的看法很有道理,李嘉誠確實很念舊,對那些幫他打過天下的老員工們感恩不盡。

一次,有人問李嘉誠為什麼還背著老員工這個包袱。李嘉誠說:“一家企業就像一個家庭,他們是企業的功臣,理應得到這樣的待遇。覡在他們老了,作為晚輩,我們就該負起照顧他們的義務。”

那人讚歎道:“李先生的精神確實難能可貴,在當今香港,不少老板待員工老了便一腳踢開,你卻不同。這批員工,過去靠你的廠生活,現在廠沒有了,你仍把他們包下來。”

李嘉誠急忙解釋道:“千萬不能這麼說,老板養活員工,是舊式老板的觀點。現代企業的觀念應該是員工養活老板、養活公司。”

商人皆為利來,其最終日的都是為賺錢。商人不是慈善家,工廠沒有效益,關閉是無可厚非的。都說商場是無情的,但李嘉誠卻能化無情為有情,上演了一幕幕動人的人情戲。

李嘉誠“是員工養活老板、養活公司”的觀念符合現代人的管理思想,值得我們深思,能給我們許多啟迪。

確實,如果沒有廣大員工的賣力苦幹,無論多麼有本事的老板也是孤掌難鳴,成不了氣候。

相反,企業富有凝聚力,員工精誠團結,願意為老板奮鬥出力,這個企業就必定大有前途。

李嘉誠在談到員工與公司的關係時說: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一個大企業就像一個大家庭,每一個員工都是家庭的一分子。

“員工是替公司賺錢的,是對公司有貢獻的人……

“我一向這樣想:雖然老板受到的壓力較大,但是做老板所賺的,已經多過員工很多,所以我事事總不忘提醒自己,要多為員工考慮,讓他們得到應得的利益。”

也許有人會用“冠冕堂皇”一詞形容李嘉誠這番話,並認為他這麼說不過是在收買人心。其實,我們可以不必管他怎麼說,隻看他怎麼做。他為老員工安排出路,總是實實在在的事。不管他這麼做是真心實意,還是收買人心,都對他的事業有事實上的好處,使別人真心實意地跟著他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