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敢立:學會為人是最大的無形資產(1)(1 / 3)

商人的為人之道,特別應該值得重視,因為不善為人者,總是會失去好人緣。李嘉誠以誠待人,與人為善,把做人看得比經商還重要,因為他懂得人與人之間的回報法則。

丟掉誠實,一切皆無

李嘉誠做大生意的能力

人最可寶貴的品格就是誠實。沒有誠實的品格,熱情就會變成逢迎。謙虛就會變成虛偽。而一旦從商就會欺詐而不講信譽。反之。以誠待人則有義。以誠經商則信立。於是朋友如雲。機遇迭至。成功自然不在話下。李嘉誠認為;誠實是做人之本。也是經商之本,這說明做人與經商有相通之處。如果說李嘉誠在商業上的成功來自於他經商技巧的精妙。那麼誠實更是他成功不可或缺的根本所在。

李嘉誠人如其名,其誠可嘉。在塑膠廠瀕臨倒閉那些日子裏,李嘉誠回到家裏,強作歡顏,擔心母親為他的事寢食不安。知兒者,莫過其母。母親從嘉誠憔悴的臉色、布滿血絲的雙眼,洞察出長江廠遇到麻煩。母親不懂經營,但懂得為人處事的常理。母親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嘉誠走向社會,母親總是牽腸掛肚,早晚到佛堂敬香祭拜,祈禱兒子平安。她還經常用佛家掌故,來喻示兒子。

母親平靜地說道:很早很早之前,潮州府城外有一座古寺。雲寂和尚已是垂垂之年,他知道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了,就把他的兩個弟子——一寂、二寂召到方丈室,交兩袋穀種給他們,要他們去播種插秧,到穀熟的季節再來見他,看誰收的穀子多,多者就可繼承衣缽,做廟裏住持。雲寂和尚整日關在方丈室念經,到穀熟時,一寂挑了一擔沉沉的穀子來見師父,而二寂卻兩手空空。雲寂問二寂,二寂慚愧道,他沒有管好田,種穀沒發芽。雲寂便把袈裟和瓦缽交給二寂,指定他為未來的住持。一寂不服。師父道,我給你倆人的穀種都是煮過的。

李嘉誠悟出母親話中的玄機——誠實是做人處世之本,是戰勝一切的不二法門。李嘉誠為自己所做的事,流下悔恨的眼淚。

翌日,李嘉誠回到廠裏,工廠仍籠罩在愁雲慘霧之中。李嘉誠召集員工開會,他坦誠地承認自己經營錯誤,不僅拖垮了工廠,損害了工廠的信譽,還連累了員工。他向這些天被他無端訓叱的員工賠禮道歉,並表示,經營一有轉機,辭退的員工都可回來上班,如果找到更好的去處,也不勉強。從今後,保證與員工同舟共濟,絕不損及員工的利益,而保全自己。

李嘉誠說了一番渡過難關、謀求發展的話,員工的不安情緒基本穩定,士氣不再那麼低落。

緊接著,李嘉誠一一拜訪銀行、原料商、客戶,向他們認錯道歉,祈求原諒,並保證在放寬的限期內一定償還欠款,對該賠償的罰款,一定如數付帳。李嘉誠絲毫不隱瞞工廠麵臨的空前危機——隨時都有倒閉的可能,懇切地向對方請教拯救危機的對策。

李嘉誠的誠懇態度,使他得到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的諒解,他們都是業務夥伴,長江塑膠廠倒閉,對他們同樣不利。銀行放寬償還貸款的期限,但在未償還貸款前,不再發放新貸款。原料商同樣放寬付貨款的期限,對方提出,長江廠需要再進原料,必須先付70%的貨款。

客戶涉及到好些家,態度不一,但大部分還是作了不同程度的讓步。有一家客戶,曾把長江廠的次品批發給零售商,使其信譽受損,經理怒氣衝衝來長江廠交涉,惡語咒罵李嘉誠。李嘉誠親自上門道歉,該經理很不好意思,承認他的過失莽撞。該經理說李嘉誠是可交往的生意朋友,希望能繼續合作。

他還為長江廠擺脫困境出謀劃策。

李嘉誠的“負荊拜訪”,達到初步目的。他卻不敢鬆一口氣,銀行、原料商和客戶,隻給了他十分有限的回旋餘地,事態仍很嚴峻。

積壓產品,庫滿為患。這之中,一部分是質量不合格;另一部分是延誤交貨期的退貨,產品質量並無問題。李嘉誠抽調員工,對積壓產品普查一次,將其歸為兩類,一類是有機會作正品推銷出去的;一類是款式過時,或質量粗劣的。

李嘉誠如初做行街仔那樣,馬不停蹄到市區推銷;正品賣出一部分。他不想為積壓產品拖累太久,全部以極低廉的價格,賣給專營舊貨次品的批發商,在製品的質檢卡片上,一律蓋上“次品”的標記。

李嘉誠陸續收到貨款,分頭償還了一部分債務。

在危機之中,原來的一些親戚朋友,有的對李嘉誠敬而遠之,生怕他開口借錢或帶來麻煩;有的來電話,或主動上門,為李嘉誠分擔憂愁,安慰激勵,獻計獻策,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李嘉誠又一次體驗世態炎涼、人情冷暖。

每個人都難免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弱點,李嘉誠求發達,絲毫不含報複的成分,他後來發大達,成巨富,不計前隙,仍與這些在危難中曾疏遠他的親友保持來往。

危難見人心,路遙知馬力。李嘉誠正是靠那些真誠親友,獲得新訂單,籌到購買原料、添置新機器的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