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敢立:學會為人是最大的無形資產(1)(3 / 3)

陳衍俊先生談到,1987年,李嘉誠來汕頭大學出席會議,“和他握過手的幾個新聞界同行,都敏感地發現,李嘉誠的手心有些發燙,說話的鼻音也渾重了。李嘉誠顯然是感冒了,發燒還沒退。”

連續兩天的會議,李嘉誠“太勞累了,感冒又加上胃痛。但他仍然不動聲色地打起精神堅持著。隻是到了會議中間,他才走近我的身旁悄然地告訴我:‘我要吃胃藥,需要幾塊餅幹送藥,能找到幾塊餅幹嗎?’學校的人馬上去買來肇慶產的菜汁餅幹,李嘉誠吃過藥,又回會議室開會。事後,他又悄然告訴我:‘餅幹,我的秘書從香港有帶來的,可是一忙,放在賓館裏就忘記帶來了。’他又非要交還買餅幹的錢,我向他說明,幾塊餅幹,區區小事,不足掛齒,他才作罷。”

這件事傳開,汕大師生甚為感動。要知道,李嘉誠是汕大的獨資讚助人,是汕大的恩公!

有人說李嘉誠的作為帶有功利性。誠然,在香港這個商業社會,人想絕對沒有功利意識是不現實的。不過,李嘉誠的體諒和善待他人,更多的是他所受的傳統文化的熏陶,以及父母對他的諄諄教誨。這種思想,已深深融入他的心靈。

你對別人怎樣,別人就對你怎樣

李嘉誠做大生意的能力

人與人之間存在微妙的回報法則。中國有句古話,“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中國人一直把這句話奉為做人的一個準則。西方人也有一句被奉為做人準則的話:“帶著感激之心生活。”這兩句話境界雖然不同,但在感恩這一點上是一致的。李嘉誠從小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又受到較深的西方文化的影響。這兩句話都牢牢地紮根在他的心靈深處。因為他懂得你對別人怎樣,別人就對你怎樣的做人道理。

李嘉誠常常提起小時候在茶館當堂倌的一件事。那時的李嘉誠把茶館當作他了解社會、體察人情世故的好地方。有一次,李嘉誠因為用心過於專注而走神,結果造成了他終生難忘的“飯碗危機”。

那一天,一位茶客坐在桌旁,侃侃而談,大談生意經,那些生意場上的鬥智鬥力,爾虞我詐,令李嘉誠大開眼界。他覺得做生意很神奇也很刺激。李嘉誠一時聽得入了迷,竟忘了自己的本職工作,沒有及時給客人衝水。

這時,有一位夥計,看著李嘉誠如癡如醉的樣子,而客人的杯子早空了,便大聲叫他,李嘉誠這才回過神來,慌裏慌張地拿起茶壺為客人衝開水。由於動作匆忙,他一不小心把開水淋到茶客的褲腿上了。

李嘉誠嚇壞了,呆呆地站在那裏,一臉煞白,不知該如何向這位茶客賠禮謝罪。

茶客是茶樓的衣食父母,是堂倌侍候的大爺。若遇上蠻橫的茶客,必會甩堂倍的耳光,而且會找老板鬧個不休。在自己進來之前,曾有一個堂倌也犯了這樣的過失,那個茶客是“三合會白紙扇”(黑社會師爺)。老板自然不敢得罪這位“大煞”,硬是逼著堂倌給這位大爺下跪請罪,然後當即責令他滾蛋。

李嘉誠已做好了受罰的準備。這時,老板跑了過來,正要對李嘉誠責罵,想不到的是隻聽見這位茶客說:“是我不小心碰了他,不能怪這位小師傅。”

茶客一味為李嘉誠開脫,老板當然樂得順水推舟,也就不再說什麼了,隻是恭恭敬敬地向茶客連聲道歉。

回到家,李嘉誠把這事情說給母親聽,母親感歎不已,覺得兒子確實很幸運。她說:“菩薩保佑,客人和老板都是好人。”她又告誡兒子:“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積善必有善報,作惡必有惡報。”

其實,李嘉誠逃過這一劫,並非僥幸,也是他勤勉機靈,又善於學習的結果。由於他平時真誠待人,吃苦耐勞,顧客和老板自然是看在眼裏;記在心上,自然不願為難他。如果是一個懶惰不負責任的夥計,客人早就看他不順眼,老板早就對他心懷不滿,那麼,即使沒事,飯碗也很危險,若是鬧出點事來,還能有好果子吃嗎?

但是,李嘉誠後來依然對那位好心的茶客念念不忘。他多年以後,曾對友人說:“這雖然是件小事,在我看來卻是大事。如果我還能找到那位客人,一定要讓他安度晚年,以報他的大恩大德。”

這一次“飯碗危機”,讓他真正體會到了這些傳統美德的重要作用,也使他此後始終信奉“以和為貴”、寬以待人的做人準則,並以此為他事業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李嘉誠跳出五金廠後,仍十分感激五金廠老板的知遇之恩。盡管他也為該老板立了不少功,但他依然是心懷愧疚之情。

李嘉誠知恩圖報,就像當年他離開舅父的中南鍾表公司時一樣,也向五金廠的老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