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外國的最新塑膠雜誌,在香港看的人並不多。李嘉誠嘉誠已有了深厚的英語功底,他學、他看。他認為,一個人憑自己的經驗得出了結論當然是好,但這就要浪費大量的時間。如果能夠將書本知識和實際工作結合起來,那才是最好的。
當然,創業之初,最值得信賴的是自己的勤奮,因為這時候,除了依靠自己外,沒有多少人可以依靠。當時,草創的長江廠,各種雜事千頭萬緒。
李嘉誠身為老板,同時又是操作工、技師、設計師、推銷員、采購員、會計師、出納員。草創階段,什麼事都是他一手操持。
晚上,李嘉誠仍有做不完的事:他要做賬;要記錄推銷的情況,規劃產品市場區域;還要設計新產品的模型圖,安排第二天的生產。
李嘉誠曾做過塑膠公司的總經理,但兩者畢竟有很大的區別。他當總經理時,那個塑膠公司的產銷已步入正軌,而他現在是白手起家,完全從零做起。李嘉誠是以小學生的態度來做這一切的。
盡管如此忙碌,李嘉誠依然不忘業餘自學。李嘉誠的心中有危機感:塑膠業的發展日新月異,新原料、新設備、新製品、新款式源源不斷地被開發出來,如果不盡快補充新知識,將會被時代所拋棄。李嘉誠既要忙廠裏的事務,又要抽時間學習新知識,他總覺得時間不夠用。
為節省時間,李嘉誠吃在廠裏,住在廠裏,一星期回家一次,看望母親和弟妹。待到廠子規模稍大一點之後,他在新蒲崗租了一幢破舊的小閣樓,那裏既是長江廠的寫字間,又是成品倉庫,還是他的棲身之處。那時的李嘉誠,心裏隻剩下廠子了,早已把自己“埋進”了長江廠。
李嘉誠就這樣勤力而為,事必躬親,不僅節省了許多不必要的開支,也使他對全廠每一個環節的情況都了如指掌,管理十分細致。此外,做老板的這般拚命,也給全廠員工起到了率先垂範的榜樣作用。
樣品生產出來後,李嘉誠親自出馬推銷,這對他來說是輕車熟路,效果也很明顯。隨著第一批產品順利地銷出去,一批又一批訂單紛至遝來。
顯然,李嘉誠一身兼數職的做法隻適合於企業的初創階段,那時一切都沒有頭緒,需要老板事必躬親,做救火隊員。
然而,一旦企業規模稍有擴大,這種方式就不適應了,它不僅會使老板疲於奔命,時時出現疏漏,更容易使下屬產生依賴心理,缺乏責任心和進取心。
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李嘉誠覺得自己實在顧不過來了,便招聘了會計、出納、推銷員、采購員、保管員,開始實行層級管理。同時,又招聘了更多的工人。
由於大批訂單不斷的湧來,許多新招來的工人隻經過短暫培訓就單獨上崗,並實行三班倒工作製,開足馬力生產,晝夜不停出貨。李嘉誠沒想到投產後會這麼順利,簡直就是一帆風順!
人們很難想象,嘉誠怎麼會有那麼旺盛的精力!
他憑什麼能夠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白手起家,創立一生事業的基礎?憑的是在長期逆境中激發和磨練出來的無盡潛力、遠大抱負和頑強意誌。
《聖經》有這樣一則話題:上帝為什麼要“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李嘉誠的經曆正是一個最好的注腳,它啟示我們:《聖經》的啟示是多方麵的,對它的理解決不能表麵化。
上帝給仆人的銀子,是要他們作為資本去投資,而不是要他們埋藏起來,所以在他看來,那能夠賺錢的仆人是“又良善又忠心的”,而那把銀子裏藏在地裏的仆人,則是“又惡又懶的”,而獎勵“又良善以又忠心的”,懲罰“又惡又懶的”,正是題中應有之義。可見財富雖然是上帝偏愛的明顯標誌,但上帝偏愛有原因卻不在於財富本身,而在於財富後麵的人的因素。
是的,問題首先不在於有多少錢,甚至不在於有沒有錢,重要的是人的因素。而在人的因素中,吃苦耐勞,艱苦奮鬥是上帝賦予我們的重要財富,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第一桶金”。一個能夠艱苦奮鬥、白手起家的人,會通過自己的勤勞和節儉積攢出資金,創建自己的事業,並使之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最終成為一個令人尊敬的富豪;隻有那些“又惡又懶的”人,才會坐等資金,並以沒有資金為由而怨天尤人。在這個意義上,上帝又是公平的。
李嘉誠從進茶館當堂倌到獨立創業的奮鬥曆程,我們不能不佩服他在艱難困苦中不為逆境所擊倒,而是在逆境中不斷激發自己的鬥誌和潛能的精神。正是憑著這樣一種精神,他才能自強不息,刻苦學習,自我磨礪,自我挑戰,直至成才。
李嘉誠的創業史生動地證明:“有誌者事竟成”,有條件的未必能成功,沒有條件而隻要創造條件,也一樣能成功。因此,所謂白手起家,艱苦創業的能力,實際上就是在逆境中自我砥礪,愈挫愈奮,直至戰勝逆境,掌握自己的命運的意誌力。
自己做主,一生才能幸運
李嘉誠做大生意的能力
最強大的人總是那些敢於自己做主的人。他們不相信幸運會飄然而至,而相信幸運的主人是自己。根據李嘉誠的成功經驗。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答案:幸運之手不在上帝。而在自己手上。李嘉誠是自己的主人。是自己財富人生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