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所有的成功都是被磨煉出來的,沒有磨煉的成功非常容易破碎。更不能長。李嘉誠敢於在逆境中磨煉自己的心態,不懼怕艱苦,讓自己承受各種考驗,從而為自己成為財富巨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成大事者都有英雄的氣派
李嘉誠做大生意的能力
我們常在武打小說中看到俠客的英雄氣派。令人蕩氣回腸,同樣。在李嘉誠看來成大事者都應有一飛衝天的勇氣。表現出一種英雄的氣派。的確,沒有這股勇氣,任何人都無法打開成功的局麵。商人也是這樣。李嘉誠則是一個一飛衝天的英雄。他是怎麼做的呢?最能說明李嘉誠投資大顯英雄氣派的一件事,是地鐵工程競標——敢於磨煉心智、敢於及時出擊。
地鐵工程,是當時香港開埠以來最浩大的公共工程。整個工程計劃8年完成,需耗資約205億港元。首期工程由九龍觀塘,穿過海底隧道到達港島中環,全長15.6公裏,共15個站,耗資約56.5億港元。
資金來源,主要是由港府提供擔保獲得銀團的各類長期貸款;地鐵公司通過證券市場售股集資;地鐵公司與地產公司聯合發展車站上蓋物業的利潤充股。
中環站和金鍾站,是地鐵最重要、客流量最大的車站。中環站是地鐵首段的終點,位於全港最繁華的銀行區;金鍾站是穿過海底隧道的首站,又是港島東支線的中轉站,附近有香港政府合署、最高法院、海軍總部、警察總部、紅十字總會、文物館等著名建築,與中環銀行區近在咫尺。
有人說,中環金鍾兩站,就像雞的兩隻大腿,其上蓋將建成地鐵全線盈利最豐厚的物業。地產商莫不“垂涎欲滴”。
李嘉誠何嚐不為之心動,不過他更看重的還不是上蓋發展的利潤,而是長實的聲譽。在人們眼裏,長實隻是一間在偏僻的市區和荒涼的鄉村山地買地蓋房的地產公司。在寸土尺金、摩天大廈林立的中區,長實無半磚片瓦、立錐之地。
李嘉誠涉足地產已二十春秋,蓋了不少建築,積累了不少經驗,他覺得是到了改變形象的時候——進軍港島中區。
早在1976年下半年,香港地鐵公司將招標車站上蓋發展商的消息,被新聞界炒得沸沸揚揚。
1977年初,消息進一步明朗,地鐵公司將於1月14日開始招標,地段是郵政總局原址。原址拆卸後,興建車站上蓋物業。
夜靜人寂,寒意沁人,李嘉誠在深水灣住宅的花園散步。他無心觀賞月下的花木,陷入沉思之中。地鐵車站上蓋投標之事,已弄得他連日來寢食不安。
據追隨李嘉誠多年的“老臣子”回憶,李嘉誠極少把工作帶回家做;他總是在辦公室處理工作,哪怕弄得很晚。李嘉誠在家,除了學英語,翻翻報章雜誌,就是陪太太和兒子。他盡可能放鬆自己,不思考工作上的事情,保證睡得安穩,以便第二天有充沛的精力去應付工作。如果發現他把文件資料帶回了家,那一定是遇到非幹不可的大事。
如今的地鐵車站上蓋投標,就是他認定的非幹不可的大事。
中環金鍾兩站的招標,一定有不乏實力雄厚的大地產商、建築商競標。群雄逐鹿,鹿死誰手,必有一番你死我活的較量。
長實競投的把握有多大?若渺茫無望,不如不投。過去,曾有多次政府拍賣中區官地的機遇。中區的地價高企,日漲日升,每平方英尺已突破10000港元,是世界地價最貴的地方。一幅地,動概要數億至10多億,非長實的財力所敢參與拍賣競價。
不敢參與,並非不敢期望,李嘉誠夢寐以求打人中區。
李嘉誠信步走到深水灣的山坡,眼前是海灣的朦朧輪廓。潮聲在他胸中激蕩,他眼前仿佛看到兩座商業大廈,從地鐵車站拔地而起。李嘉誠一貫渴望挑戰,也樂意應戰。
“不必再有絲毫猶豫,競爭既是搏命,更是鬥智鬥勇。倘若連這點勇氣都沒有,談何在商場立腳,超越置地?”
李嘉誠大步回到家中,坐進書房,翻閱研究帶回家的有關地鐵的材料。
知已知彼,方能百戰百勝。
香港商界,有句十分流行的話:“撼山易,撼置地難!”李嘉誠估計,參加競投的將會有置地、太古、金門等英資大地產商、建築商。華資地產建築公司實力稍遜。置地的奪標呼聲最高,長實參與競投,就必須把置地作為競爭對手,與這個龐然大物對峙。
港島中區,是置地的“老巢”。當年置地創始人保羅?遮打參與中區填海,獲得港府成片優惠地皮。置地在中區,擁有10多座摩天大廈。置地廣場和康樂廣場(又名怡和大廈),位於未來的中環地鐵車站兩翼。中環車站又恰好落在遮打道上,遮打道的南側,則是遮打花園廣場。就憑這些物業和街道的名稱及主人,就可知置地在中區的地位。
難怪當時的公眾和傳媒,把中環站稱為遮打站。
金鍾站離遮打花園廣場僅100多米,簡直就處在置地的眼皮子底下。攫取中環金鍾車站的興建權,等於打入中區的心髒,到置地這隻座山虎的食槽裏奪食。
睡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置地並未公開聲稱參與競投,就有報章唱起置地“誌在必得”的高調,誰與置地競爭,無疑“以卵擊石”。
李嘉誠想,“誌在必得”的置地,會不會“大意失荊州”呢?置地屬怡和係,怡和大班又兼置地大班。現任大班是紐璧堅,紐璧堅20歲起就參加怡和洋行的工作,一步步爬上董事局主席高位。紐璧堅沒有任何背景,靠的是自己的勤勉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