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敢挺:大作為者心中總存一個“強”字(3)(2 / 2)

在危難之中,受李嘉誠幫助的廠家達幾百家之多。

但是,這次救業行動與80年代的“百億救市”相比,卻隻能算小事一樁,因為李嘉誠所冒的風險更大,所付的熱情與心血更多。20世紀80年代中期,香港股市持續興旺,恒生指數一路攀升。到1987年10月1日,一舉飆升至創曆史最高紀錄的3950點,真可謂牛氣衝天。

1987年9月14日,李嘉誠宣布長實旗下四家公司——長實、嘉宏、和黃、港燈,合計集資103億港元,這是香港證券史上最大的一次集資行動。至於這筆巨資的用途,李嘉誠並沒有明言,隻是表示將在3個月內公布。

10月19日,美國華爾街股市突然狂跌508點,引起香港股市恒指暴跌420多點。絕大多數人,特別是李嘉誠的包銷商,更是欲哭無淚,因為他們將承擔包銷的風險。

10月20日早上,聯交所主席李福兆宣布停市4天。

10月26日重新開市當日,香港恒指又暴挫1121點,全麵崩潰。

大盤崩潰之後,約占香港總市值15%的長實係上市股票均下跌三成。依常規,這正是向公眾股東廉價收購本係股票的大好時機。

10月23日,李嘉誠向香港證監會提出一個“穩定股市”的方案,即擬動用15~20億港元,吸納長實係四公司的市麵散股,以便“協助本港股市的穩定”。

李嘉誠強調“此舉目的是希望看到本港股市和經濟不要有太多波動,希望能穩定下來”,“絕非為個人利益,完全是為本港大局著想”。

這就是被有關傳媒所廣為傳頌的“百億救市”行動。

李嘉誠在股災中,雖然讓包銷商大受其害,但卻因之而挽救了香港的整個股市,扮演了自衣騎士的角色。

但是,盡管李嘉誠早已聲明了自己的立場和作法,仍然有人認為他“有為私之嫌”。輿論紛壇,各種說法一時甚囂塵上。

當時,李氏家族控有長實的35%以上的股權,控有和黃的股權也近35%。按照收購及合並條例,已超過35%股權的股東如要再增購股權,就必須提出全麵收購。

李嘉誠沒有能力全麵收購,隻好要求當局放寬限製。證監會礙於條例不予批準,李嘉誠多次去港府力爭,希望從“救市大局”出發。

結果港府決定接納李嘉誠的“救市建議”,同意暫時取消有關人士購入屬下公司股份超過35%就必須全麵收購的條例。然而卻規定所購人最高限額之股份,必須在一年內以配售方式出售,同時必須每日公布購入股份的詳情。

李嘉誠雖然對放寬限製表示歡迎,但認為既然放寬了收購點限製,又限期售出,這是自相矛盾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當時就表示對所附帶的條件感到非常失望。因為這意味著,如一年限期內,股價繼續下跌,那麼他收購的股票則必虧無疑。

當時許多業內人士和各媒體都認為李嘉城這次是在劫難逃,隻能是自釀的苦酒,自己喝了。因為依以往香港及海外的股市經驗,大股災之後,仍有2—3年的低穀期。李嘉誠這次自然是虧定了。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股市竟恢複得如此之快,到年底股市就開始回揚上漲(歐美的股市也是如此)。到了1988年的4月14日,恒指收市報2684點,已接近1987年初的水平。李嘉誠在一年的期限內,以配股方式將增購的股票出售,不但沒有虧蝕,反而還有幾千萬港元的盈利到手。

幸運之神再一次光顧了李嘉誠。

令人矚目的是,李嘉誠這次百億集資行動(9月14日)與香港股市暴跌(10月19日)的時間相差隻有35天,這是否意味著李嘉誠已預感到香港股市將會出現大災難?

另一方麵,李嘉誠的救市行動承受著巨大的經濟風險,而股市竟在一般人看來不可能很快好轉的情況下出現了轉機,使他避過了危機,難道他預先算到了股市好轉的時間?

不過更重要也更無疑的卻是,李嘉誠在股災中扮演了一個敢冒風險的白衣騎士的角色。這種高尚的品德,他不僅成為商場英雄,而且成為人人欽佩的商界領袖和為人楷模。從此,李嘉誠的人生舞台更高更大,隻要登高一呼,就會應者雲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