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敢挺:大作為者心中總存一個“強”字(3)(1 / 2)

這家北美公司成了長江工業公司的大客戶,每年來的訂單都數以百萬美元計。並且,通過這家公司,李嘉誠獲得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的信任,日後發展為合作夥伴關係,進而為李嘉誠進軍海外架起一道橋梁。

其後的七八年間,長江的塑膠業繼續保持產銷兩旺的良好勢頭。當時全港的塑膠業亦一派興旺。據當時的港刊報道:

“本港塑膠花工業,喜氣洋溢,美國在聖誕節期間,塑膠花的暢銷情形,創有史以來最高記錄。美國塑膠花進口商的所有已運到之塑膠花全數銷清,尚供不應求……

“目前世界塑膠花貿易,香港占80%。香港成為最大的供應來源,且已獲得價廉物美之好感,除美國之外,近時日本、西德、澳洲去貨均已增多。”

塑膠花為李嘉誠帶來數千萬港元的盈利,長江成為世界最大的塑膠花生產廠家,李嘉誠“塑膠花大王”的美名,不僅蜚聲全港,還為世界的塑膠同行所矚目。

由於李嘉誠在塑膠業的實力及聲譽,他被推選為香港潮聯塑膠製造業商會主席。

追根尋源,李嘉誠得到這樣崇高地地位和聲譽,不能不歸功於向海外市場的努力開拓。

能夠挺身而出,舍己為人

李嘉誠做大生意的能力

做人有多方麵的追求,其中能夠挺身而出,舍己為人者。必然是受人尊敬的強者。李嘉誠是一個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商人。在社會需要的時候,能夠挺身而出,舍己為人,毅然扮演白衣騎士的角色。

李嘉誠是一個善於自我推銷的人,善於利用各種機會表現自我,在同業乃至整個商界樹立自己的領袖形象。這兩點共存於他的身上。使人時常難辨哪方麵為主。哪方麵為輔。因而常常引起關於他為自己樹形象的說法。其實,隻要他的做法合情合理。於他人和社會有利,為自己樹形象有什麼不好呢?我們沒有理由不滿於別人的善行義舉。非要他達到聖人的標準。

李嘉誠成為“塑膠花大王”、擔任膠塑行業協會會長期間,潮籍塑膠商在香港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陳荊淮先生在《香港潮商經濟發展述略》談到:

“50年代初塑膠熱潮來到的時候,潮商在這個行業中處於明顯的落後地位。50年代後期這種狀況開始改變,從事塑膠業的潮商越來越多,據估計,潮商塑膠廠已占該行業總廠數的40%左右……1959年正是香港經濟完成曆史轉變,全麵起飛的時候。1969年,全港塑膠出口金額14.4257億元,比1959年1.6214億元上升9倍多,而這個出口額中潮商約占55%。”

在潮商的塑膠熱中,李嘉誠起了很好的榜樣作用,激勵潮商加入這一行業。李嘉誠在傾心發展自己事業的同時,也給予了潮商同業一定的幫助。

李嘉誠一直認為,他比較熱衷、也比較擅長經商,而對擔任政府和社團公職不感興趣。這應該是事實,不過,他在任潮聯塑膠製造業商會主席期間,仍不虛此任,深孚眾望,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

1973年,因中東戰爭引發的石油危機席卷全球,全球經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香港的塑膠原料全部依賴進口,價格由年初的每磅6角5仙到秋後竟暴漲到每磅4~5元。塑膠製造業一片恐慌,如臨末日。不少廠家因未儲備原料,被迫停產,瀕臨倒閉。

香港的塑膠原料,全部為人口商壟斷。其實,價格暴漲的根本原因,還不是石油危機,國外塑膠原料的出口離岸價隻是略有上漲。主要是香港的入口商利用業界因石油危機產生的恐慌心理,壟斷價格,一致提價。又由於炒家的介入,把價格炒到廠家難於接受的高位。

在這場關係到香港塑膠業生死存亡的危機中,身為潮聯塑膠製造業商會主席的李嘉誠,挺身而出,掛帥救業。此時,李嘉誠的經營重點已轉移到地產,收益頗豐,塑膠原料危機,對長江整個事業,影響並不大。李嘉誠這樣做,主要是出於公心和義務。

在李嘉誠的倡導和牽頭下,數百家塑膠廠家,入股組建了聯合塑膠原料公司,其中還有非潮籍塑膠商。原先單個塑膠廠家無法直接由國外入口塑膠原料,是因為購貨量太小,對方不予理睬。現在由聯合塑膠原料公司出麵,很快達成交易,所購進的原料,按實價分配給股東廠家。在這種形勢下,其他原料人口商不得不降價。

籠罩全港塑膠業兩年之久的原料危機,從此煙消雲散。

李嘉誠在救業大行動中,還有驚人之舉。他從長江公司的庫存原料中,勻出12.43萬磅,以低於市價一半的價格救援停工待料的會員廠家。直接購入國外出口商的原料後,他又把長江本身的配額——20萬磅硬膠原膠,以原價轉讓給需量大的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