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公司是北美最大的生活用品貿易公司,銷售網遍布美國加拿大。機會千載難逢,但還不敢說機會非長江一家莫所。對方的意思已很明顯,他們將會考察香港整個塑膠行業,或從中選一家作為合作夥伴,或同時與幾家合作。
這將又是一次競爭,比信譽,比質量,比規模,鬥智鬥力,方能確定鹿死誰手。李嘉誠的目標,是使長江成為北美s公司初港的獨家供應商。他自信產品質量是全港一流的,但論資金實力、生產規模,卻不敢在全港同業稱老大。
香港有數家實力雄厚的大型塑膠公司,單看工廠的外貌,就令人肅然起敬。長江公司的工廠格局,還未擺脫山寨式的窠臼,且不論生產規模,給來自先進工業國家的外商,第一印象就不好。
與歐洲批發商做交易,既是李嘉誠的勝利,也為他帶來教訓,有限的生產規模,險些使李嘉誠的希望落空。
時間給予李嘉誠隻有短暫的一周,李嘉誠召開公司高層會議,宣布了令人驚愕而振奮的計劃:必須在一周之內,將塑膠花生產規模擴大到令外商滿意的程度。
這一年,李嘉誠正在北角籌建二座工業大廈,原計劃建成後,留兩套標準廠房自用。現在,他必須另租別人的廠房應急。
為了搶時間,他委托房產經紀商代租廠房,位於北角最繁盛的工業大廈,李嘉誠看過樓後,當即拍板租下一套標準廠房,占地約10000平方英尺。遷廠所涉資金,部分除自籌,大部分是銀行的大額貸款——他以籌建工業大廈的地產作抵押。
這是李嘉誠一生中,最大最倉促的冒險,他孤注一擲,幾乎是拿多年營建的事業來賭博。李嘉誠一生作風穩健,可這一次,他別無選擇,要麼徹底放棄,要麼全力搏命。
無法想象一周之內形成新規模難度有多大。舊廠房的退租,可用設備的搬遷,購置新設備,新廠房的承租改建,設備安裝調試,新聘工人的培訓及上崗,工廠進人正常運行……都得在一周內完成,一道環節出問題,都有可能使整個計劃前功盡棄。
李嘉誠和全體員工一起,奮鬥了7晝夜,每天隻有三四個小時的睡眠。李嘉誠緊張而不慌亂,哪組人該幹什麼,哪些工作由安裝公司做,以及每一天的工作進度,全在日程安排表標得清清楚楚。就這一點,可見李嘉誠的冒險並非草率行事。
s公司購貨部經理到達那天,設備剛剛調試完畢,李嘉誠把全員上崗生產的事,交予副手負責,親自駕車到啟德機場接客人。
港島與九龍,隔著一道稱之為維多利亞港的海峽。那時還沒有海底隧道,港島九龍的汽車一般不流通。李嘉誠為了表示誠意,驅車乘汽車輪渡過海去啟德機場。
李嘉誠已為外商在港島希爾頓酒店,預定了房間。在回程的路上,李嘉誠問外商:“是先住下休息,還是先去參觀工廠?”外商不加思索答道:“當然是先參觀工廠。”
李嘉誠不得不調轉車頭,朝北角方向駛去。他心中念念不安,全員上崗生產,會不會出問題?汽車駛近工業大廈,李嘉誠停下車為美商開門,聽到熟悉的機器聲響以及塑膠氣味,心裏“才踏實下來。”
外商在李嘉誠的帶領下,參觀了全部生產過程和樣品陳列室,由衷稱讚道:
“李先生,我在動身前認真看了你的宣傳畫冊,知道你有一家不小的廠和較先進的設備,沒想到規模這麼大,這麼現代化,生產管理是這麼井井有序。我並不想恭維你,你的廠,完全可以與歐美的同類廠媲美!”
李嘉誠說道:“感謝你對本工廠的讚譽。我可以向你保證我們的產品質量和交貨期限。你已經看過我們的報價單,如購貨批量大,還可以低廉。總之,信譽問題,請你們絕對放心。”
“好,我們現在就可簽合同。”美國人,性急而爽快。
外商辦完事,李嘉誠駕車送他去希爾頓。告辭時,李嘉誠說:“明天我來接你,去參觀另幾家塑膠公司。
外商道:“不必去了,我倒想請你做我的向導,去參觀中國寺廟。我知道你的內心,其實並不希望我參觀其他廠,你好做我們的獨家供應商。”
李嘉誠說道:“我有這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