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後,一位記者向李嘉誠提及此事,說:“你的經驗,是以血的代價換得的。”
李嘉誠微笑著說:“大概不好這麼說,那都是我願意做的事,隻要你願做某件事情,就不會在乎其他的。”
李嘉誠自小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和影響,謙遜持重。其實,就客觀而言,記者的話並沒有誇大其辭。
李嘉誠以其勤奮和聰穎,很快掌握了塑膠生產的各個環節。塑膠廠生產勢頭良好,銷售網絡日臻完善,許多大生意,他都是通過電話完成的,具體的事,再由手下的推銷員跑腿。
李嘉誠逐漸成了塑膠公司的台柱,成為高收入的打工仔,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他二十歲剛出頭,就升到了打工族的最高位置,確實令人稱羨。
到了這一步,李嘉誠似乎應該心滿意足了,然而,在他的人生字典中沒有“滿足”兩字。正幹得順利的他,再一次跳槽,重新投入社會,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開始新的人生搏擊。
隻不過,這一次,李嘉誠不是到另一家企業去打工,而是要開創自己的事業——他要辦一個工廠,自己當老板!
經過了多年的痛苦經曆和磨練,李嘉誠過早地成熟了。他像噴薄欲出的一輪紅日,鬱積了太多的能量,而終於到了橫空出世的時候。
拋開身邊的“拐杖”
李嘉誠做大生意的能力
如果你依靠他人。你將永遠堅強不起來,也不會有獨創力。所以說,要想成大事,你就應首先拋開身邊的“拐杖”。獨立自主。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麼你隻好埋葬你的雄心壯誌,一輩子老老實實做個普通人。在李嘉誠看來。人們經常持有一個最大的謬見。就是以為他們永遠會從別人不斷的幫助中獲益。獨創力是每一個誌存高遠者追求的目標。因為依靠他人隻會導致懦弱。坐在健身房裏讓別人替我們練習。我們是無法增強自己肌肉的力量的。沒有什麼比依賴他人更能破壞獨立自主能力的了。
在當今這個商業社會裏,有誰不想建立自己的商業帝國,成為一個叱吒風雲的富豪?
可是常聽到人們這樣感歎:如今隻有有錢人才能賺錢,沒錢的人就像沒有士卒的將軍,隻有徒喚奈何。言外之意是:白手起家成大事,天底下沒有那麼簡單的事!
這是人們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對那些屬於工薪階層、已經下崗或麵臨下崗的人來說,這種心理尤其難以消除。
那麼這種心理對不對呢?當然有其道理。在現實生活中,因為沒有資金而眼看著大好投資時機擦肩而過的例子實在太多了。
我們無意否認用作投資的“第一桶金”的重要性,問題僅僅在於,如果上天沒有給我們準備好“第一桶金”,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得到這“第一桶金”?
從一個打工仔到獨立創業,是李嘉誠人生中一次重大轉折,從此邁上充滿艱辛與希望的創業之路。
艱苦創業,使自己的事業從無到有,是每一個創業者必經的過程,也是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一生成敗,係於一發,不能不慎重萬分。
由於傳統文化的熏陶,李嘉誠似乎對事物的陰陽盛衰之理有著天生的敏感,這從他創辦企業的過程可以清楚地看出來。
李嘉誠選擇塑膠業作為發展方向,是基於兩種考慮。首先,他在塑膠公司積累了充足的全盤經營塑膠廠的經驗,這完全可以作為他創業的本錢。
李嘉誠後來在回憶塑膠公司的經曆時,感慨地說:“這段生活,是我人生的最好鍛煉,尤其是做推銷員,使我學會了不少東西,明白了不少事理。所有這些,是今天用10億也買不到的。”
其次,塑膠業在當時世界上尚屬新興產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塑膠製品加工容易,投資少、見效快,適宜小業主經營。塑膠原料從歐美日進口,產品既可在本地市場消化,又可擴展到海外,銷售渠道比較廣。這確實是一項很有潛力的行業。
李嘉誠為什麼能做出如此明智的選擇呢?因為他工作之餘,時刻不忘關注時局的變化,對各種行業前景在新形勢下麵臨的機會和挑戰,都有一定了解,並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看法,並借以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判斷。
由此可見,不管我們是在打工,還是在自己創業,都有必要對自己所從事的行業前景有清醒的認識。經營往往受非人力所能左右的客觀因素影響,我們應該明察善斷,未雨綢繆。
創業之初,首先麵臨的就是資金問題。
李嘉誠打工時間沒有幾年,而且他打工的薪水也不是很高。他每每賺一筆錢,除了日常必用的部分外,全部交給母親,以維持全家人的生活,並沒有太多的積蓄。
據他的同事朋友回憶,李嘉誠從未奢侈過一回,他外出從來都是吃大眾餐,他的衣著,沒有一件稱得上是高檔的。
不過,李嘉誠從不認為他的積蓄,是他自己省出來的,他總是對他人說:“我之所以能拿出一筆錢創業,是母親勤儉節省的結果。我每賺一筆錢,除日常必用的那部分,全部交給母親,是母親精打細算才維持了全家的生活。我能夠順利創業,首先得感謝母親,其次要感謝那些幫助過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