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做大生意的能力
潛能是一個人成功的基本因素。世上的每個人,隻有當他感到所有外部的幫助都已被切斷之後,他才會盡最大的努力,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潛能,以最堅韌不拔的毅力去奮鬥,因為主宰命運沉浮的隻能是他自己的努力,他必須學會自救,否則生命之舟就會沉沒。李嘉誠認為,自己激發自己的潛能。是成功的一項定律。隻有把自己當做對手,不斷超越自我。才能成大事。如果養成一種被救的習慣,則人生必為敗局。拯救自己的人強調自救的重要性!
古往今來,無數人都有過與李嘉誠相類似的痛苦經曆,但是能夠成就大業的人畢竟寥寥無幾。為什麼昵?也許是由於這種經曆對他們來說猶如一場惡夢,不堪回首,惡夢一旦過去,就隻求安逸了。
與此不同,李嘉誠在痛苦的經曆過去以後,不但時時回首,以收臥薪嚐膽之效,而且不斷地給自己施加壓力,向自己提出挑戰,不容許自己有貪圖安逸之想。如果說艱苦的環境激發了李嘉誠的鬥誌和潛能,那麼這種不斷的自我挑戰則使他得到了最好的經商鍛練,極大地增長了他的才幹。
李嘉誠在長達數年之久的打工仔的生涯中,先後做過多種工作,從服務行業跳到技術行業,又從技術行業跳到推銷行業,每換一次工作,都經過深思熟慮,都是對自己的一次挑戰,而且每次自我挑戰都使自己在人生與商業方麵得到了極好的鍛練,成為同事中的最佳。其中最能體現其挑戰自我的精神的,是在塑膠褲帶公司的經曆。
李嘉誠來到塑膠褲帶公司做一名推銷員時,塑膠褲帶公司有7名推銷員,數李嘉誠最年輕,資曆最淺,而另幾位是曆次招聘中的佼佼者,經驗豐富,已有固定的客戶。
顯而易見,這是一種不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的競爭,是一種劣勢條件下的不平等的競爭。
李嘉誠心高氣傲,他不想輸於他人,他給自己定下目標:3個月內,於得和別的推銷員一樣出色;半年後,超過他們。李嘉誠給自己施加壓力,有了壓力,才會奮發搏命。
堅尼地城在港島的西北角,而客戶,多在港島中區和隔海的九龍半島。李嘉誠每天都要背一個裝有樣品的大包出發,乘巴士或坐渡輪,然後馬不停蹄行街串巷。李嘉誠說:“別人做8個小時,我就做16個小時,開初別無他法,隻能以勤補拙。”
李嘉誠做任何事,都會感謝過去生活對他的磨礪。他不屬那種身強體壯的後生仔,而像文弱書生,背著大包四處奔波,實在強勉其難。幸虧他做過一年茶樓跑堂,拎著大茶壺,一天10多個小時來回跑,練就了腿功和毅力。他在茶樓養成了觀察人的嗜好,現在做推銷正好派上用場。他在與客戶交往之時,不忘觀顏察色,判斷成交的可能性有多大,有沒有必要再“蘑菇”下去,自己還該作什麼努力。
要做好一名推銷員,一要勤勉,二要動腦一一李嘉誠對此有深切的體會。正是這兩點,使他後來居上,銷售額不僅在所有推銷員中遙遙領先,而且是第二名的7倍!
李嘉誠做事,從來是不做則已,要做就做最好的;不是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就算了,而是在推銷的本職工作內幹出了非凡的業績的同時,還利用推銷的行業特點,捕捉了大量的信息。
他注重在推銷過程中搜集市場信息,並從報刊資料和四麵八方的朋友那兒了解塑膠製品在國際市場的產銷狀況。
經過調研之後,李嘉誠把香港劃分成許多區域,把每個區域的消費水平和市場行情,都詳細記在本子上。他對哪種產品該到哪個區域銷售,銷量應該是多少,一清二楚。
李嘉誠經過詳盡的分析,得出了自己的結論,然後建議老板該上什麼產品,該壓縮什麼產品的批量。
李嘉誠推銷不忘生產,他協助老板以銷促產,使塑膠公司生機盎然,生意一派紅火。
隻有充分掌握市場狀況,至少對這一行業未來一到二年的發展前景有了準確的預測,那麼,著手每一件事情,才會簡單得多,準確得多。
注重行情,研究資訊,是為商場決策之基本要素,年紀輕輕的李嘉誠在這方麵已顯示了其過人的從商資質。
李嘉誠因此於一年後被提升為部門經理,統管產品銷售。這一年,李嘉誠年僅18歲。
兩年後,他又晉升為總經理,全盤負責日常事務。
李嘉誠對推銷工作已是十分內行,但生產及管理對他來說卻是非常陌生的領域。
不怕不懂,就怕不學。李嘉誠深知自己的薄弱環節所在。因此,他很少坐在總經理辦公室,大部分時間都蹲在工作現場,身著工裝,和工人一道摸爬滾打,熟悉生產工藝流程。
對於每道工序李嘉誠都要親自嚐試,他興致很高,一點也不覺得苦和累。
這或許是李嘉誠心懷遠大抱負使然。此時的李嘉誠內心正在暗自醞釀著獨立創業的計劃;他當然要熟悉生產的每一個環節。
有一次,李嘉誠站在操作台上割塑膠,不小心把手指割破了,一時鮮血直流。
十指連心,疼痛鑽心。但李嘉誠吭都沒有吭一聲,迅速纏上繃帶,就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一樣,又繼續操作。
後來,傷口發炎腫脹,他才到診所去看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