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敢挺:大作為者心中總存一個“強”字(1)(1 / 3)

越是強者,越容易打開人生局麵,這個道理人人皆知,但是有些人卻做不到這種強勢。惟有強者,才有強勢,才可敢立人身大誌,才能挺立前行。李嘉誠處處求強,他強化自己做事的膽量。總是盡最大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不依靠別人的幫助,而是從內心爆發出強大的潛能,顯示出大商人的強者姿態。

沒有膽量者不可能前行

李嘉誠做大生意的能力

每個人的人生都充滿各種機遇,但是心中必須有做強者的膽量。什麼是膽量?膽量就是挑戰自我的能力。顯然,你沒有膽量挑戰自己誰也不能幫助你強大起來的。對子李嘉誠來說,他相信:成功始於膽量,在人生的道路上。沒有膽量的人永遠邁不出前行的一步。因此,李嘉誠立誌成為強者。

膽量始於誌向。李嘉誠從小誌向高遠,自然父親李雲經把希望寄托在長子李嘉誠身上。李雲經對兒子的最大期望,就是學有所成,報效國家和家鄉——這是他涉足商場,又淡出商場,感悟到的人生經驗。

李嘉誠不負父親厚望。他聰穎好學,3歲就能詠《三字經》、《千家詩》。“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青波。”詠詩誦文,是李嘉誠童稚時代的最佳娛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李嘉誠正是在這些童蒙讀物中,最早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

5歲那年,李嘉誠在父親的引導下,祭拜孔聖人,進了潮州北門街觀海寺小學念書。學堂是觀海寺的廟產,誦經聲與讀書聲此起彼伏。

新文化運動已經曆10多年的風風雨雨,上海、廣州等大城市,正在經受工業革命的文明洗禮。學堂的讀書聲與寺廟的誦經聲一樣亙古不變,“之乎者也”構成授課的主要內容,時光恍然凝固。

先生教授的詩文,李嘉誠在家早已爛熟於胸,他對陌生的詩文抱有濃厚的興趣。李嘉誠回家講予父親聽,父親向他講述日本侵占東北三省、攻打上海的暴行。父親憂鬱的神色,深深銘刻在李嘉誠幼小的心靈。

李氏家族的古宅,有一間小小的藏書閣,線裝古籍層層疊疊排放在書架上。“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每日放學回家,李嘉誠便泡在藏書閣,孜孜不倦閱讀詩文。他涉獵甚廣,《詩經》、《論語》、《離騷》,唐詩、宋詞、元曲,中國小說四大名著……

李嘉誠堂兄李嘉智回憶道:“嘉誠那時就像書蟲,見書就會入迷,天生是讀書的料子。他去香港,辦實業成為巨富,我們都感到吃驚。”

他的另一位堂兄、終身從事教育事業的李嘉來感歎道:“嘉誠要小我10多歲,卻異常懂事。他讀書非常刻苦自覺,我看過好多次,他在書房裏點煤油燈讀書,很晚很晚都不睡覺。”

李嘉誠讀書的悟性與勤勉,深得父親的嘉許。李雲經任宏安小學校長,不久,李嘉誠轉入宏安小學就讀,父子倆有機會天天相聚。

他們相聚的話題,莫不圍繞著書。書籍向李嘉誠展示出另一個世界,隨著父親娓娓的話音,李嘉誠仿佛看到憂國憂民的屈原,仰天吟唱“路漫漫其修遠今,吾將上下而求索”;李白屹立船頭,“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杜甫在寒冷的秋夜,悲憤高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

李嘉誠似懂非懂,但有一個理念卻分外清晰:勤勉苦讀,出人頭地,報國為民。

李嘉誠優異的學業,是鬱鬱不得誌的父親最大的慰藉。如果不是風雲急變,李嘉誠會沿著求學治學之路一直走下去。同時,他極有可能繼承父業,在家鄉做一名教師。因為他雖然聰明過人,從小時看,卻不像個經商的材料,倒像一個天生的讀書種子。他走上經商這條路,在相當意義上是環境逼迫所致。

後來有一個記者問起李嘉誠:請您說說一個人的成功是不是跟從小的誌向有關,而一個人誌向是不是天生的?李嘉誠回答說:

“從哲學的角度而言,事物都是發展的。人的誌向是由兒時的幻想到對以後成長中的實際情況的想法,也是一個縱向發展的過程,這其中就涉及到兩個環境:其一是自己的理想所造就的;其二是現實生活所給你的。這兩個環境是你無法抗拒的。它們相互鬥爭的過程,也是磨煉意誌的過程。就拿我自己來說,童年的時侯,父親教育我要學習禮儀或遵守諾言,而我呢,也受到父親的熏陶,自小便很喜歡念書,而且很有上進心。那時候,我就暗暗地發誓,要像父親一樣做一名桃李滿天的博學多知的教師。但是由於環境的改變,貧困生活迫使我孕育一股更為強烈的鬥誌,就是要賺錢。可以說,我拚命創業的原動力就是隨著環境的變遷而來。

“當我14歲的時候,父親去世,我要肩負家庭的重擔,因為我是長子,而父親並沒有留下什麼給我們,所以讀書是絕對沒有可能了。賺錢是迫在眉睫的,這樣誌向就有了改變。而且接下來進入社會開始工作的日子裏,我有韌性,能吃苦,因為我不計較個人得失,隻是努力工作,努力向上,再加上忠誠可靠,反而一路進步,薪金也一路增加。”

一個從小立誌求學執教的人後來卻成了一代巨商,人生的幸與不幸,真是難以說清。

盡最大努力,發揮出自己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