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937年春天,經費困難日趨嚴重,陳嘉庚考慮到廈大、集美兩校現在雖然還能維持現狀,但卻沒有能力進一步發展,這樣下去將會耽誤學生的學習。為了集中力量辦好集美學校,陳嘉庚寫信給南京教育部長王世傑和福建省政府,表示願意將廈大產業無條件獻給政府,不論省立還是國立都可以,所有董事權一律取消。從此廈大改為國立大學。後來每當他追述當時的處境時,還無限沉痛而自責道:“本來想竭盡全力興辦教育,盡到我一個國民的責任,沒想到經濟衰竭,使我為善不能善始善終,反而牽累政府,真是抱歉無窮!”
陳嘉庚一生可以說是傾家興學,他辦教育的捐款,累計起來幾乎相當於他的全部財產。可是他自己的生活卻非常儉樸。平日身上的現款不超過五元,從來不進菜館、咖啡店。在興建集美學校時,他就住在集美學校董事會樓上的一個房間裏,裏麵陳設十分儉樸,隻有一對不對稱的沙發,補過的舊蚊帳,一些舊家具和通常的日用品。而他平時穿的外衣、褲子、鞋子、襪子都打過補丁。他晚年為自己規定的夥食標準是每天五毛錢,經常吃的飯菜是番薯粥、花生米、豆腐幹、腐乳,偶爾加上一種魚。誰能相信這就是捐出千百萬元來興辦學校的富豪的日常生活?他身體力行的座右銘是:“應該用的錢,千萬百萬也不要吝惜,不應該用的錢,一分也不要浪費!”他這樣熱心興學,既不圖名,更不圖利。他給捐資興辦公益事業的其他愛國華僑刻碑留名,自己卻從不居功。他為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建立那麼多高樓大廈,卻沒有一所刻上他的名字或以他的名字命名。1923年集美學校師生和校友為了慶祝他的五十壽辰並表彰他的興學業績,募捐籌建“介眉亭”,被他堅決地拒絕了。他說:“建亭為我祝壽那是沽名釣譽,我決不接受。”這充分體現出陳嘉庚的高尚品格,一個愛國華僑為國為民的赤子丹心。
毛澤東同誌稱讚陳嘉庚是“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確,在陳嘉庚這麵愛國旗幟的感召下,海外華僑為國捐資已蔚然成風,這已經成為僑鄉的一種經濟文化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