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年10月21日,生於福建省同安縣集美村,父陳杞柏是新加坡商。

1882年9歲,在南軒私塾就學。

1890年17歲,奉父函召,第一次出洋新加坡。

1891年18歲,在其父所營順安米店學商。

1893年20歲,歸國與張氏成婚。

1895年22歲,第二次出洋新加坡。

1898年25歲,回國奔母喪。

1899年26歲,攜妻張氏第三次出洋新加坡。

1900年27歲,歸國葬母。

1903年30歲,第四次出洋新加坡。

1904年31歲,在此後三年間,創業頗有成果,奠定一定經濟基礎。

1910年37歲,加入中國革命同盟會。被推舉為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協理及道南學堂總理,向閩僑募捐五萬多元建築校舍,這是致力教育事業的開始。

1911年38歲,辛亥革命勝利,福建光複,被推為福建保安捐款委員會會長,籌款二十多萬元支援福建財政,另籌五萬元接濟孫中山先生。

1912年39歲,攜眷回國,籌辦集美學校。

1913年40歲,集美學校正式開學,購地擴建校舍和操場。第五次出洋新加坡。

1915年42歲,租輪四艘,經營航運,獲利頗巨。

1916年43歲,購進三千噸輪船一艘,命名為“東豐號”。

1917年44歲,購進三千七百五十噸輪船一艘,名為“謙泰號”。因兩年來營業順利,派胞弟敬賢回國創辦集美中學和集美師範學校。籌款二十多萬元救濟天津水災。

1918年45歲,集美師範和中學正式開學。發起籌辦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

1919年46歲,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正式開學。回國籌辦廈門大學。組織同安縣教育會,對各鄉小學給予常年補助,受益者三十多校。

1920年47歲,集美學校增設女子師範和商科。創辦集美水產航海學校。

1921年48歲,廈門大學在集美開學。

1922年49歲,第六次出洋新加坡。

1924年51歲,在新加坡創辦《南洋商報》。

1925年52歲,創業有成,資產達1200萬元,是他一生中登峰造極,得利及資產最巨之時。

1926年53歲,擴建南洋華僑中學校舍。創辦集美農林學校。開始麵臨逆境,膠價暴跌,營業虧損甚巨,被迫將廈大和集美兩校校舍建築工程局部停工,但經費仍竭力維持。

1928年55歲,日軍侵占濟南,組織山東殘禍籌賑會,募款救濟受禍難胞。

1937年64歲,“七七”事變發生,發起組織新加坡籌賑會,被推擔任主席,捐募新加坡幣一千萬元,支援祖國抗日戰爭。

1938年65歲,被選為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主席。致電汪精衛反對其主張同日本和談。

1940年67歲,組織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視察團,並率團返國到重慶、延安等地視察慰問。

1941年68歲,被推為南僑總會第二屆主席。組織南洋閩僑總會。創辦南洋華僑師範學校。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領導組織新加坡華僑抗敵總會。

1942年69歲,新加坡淪陷,避居爪哇三年,寫成《南僑回憶錄》和《住屋與衛生》。

1945年72歲,日本戰敗投降,重返新加坡。11月18日,重慶各界召開“陳嘉庚安全慶祝大會”,毛澤東主席特送條幅,題“華僑旗幟,民族光輝”八個大字。

1946年73歲,創辦新加坡《南僑日報》。

1947年74歲,召開新加坡華僑大會,反對荷蘭殖民軍屠殺印尼巨港華僑暴行,議決準備對荷蘭實行經濟製裁。為集美各校開拓經費來源,在香港創辦集友銀行,實行以行養校,是史無前例的創舉。

1949年76歲,抗日戰爭勝利後首途回國。9月在北京出席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被選為常務委員。10月1日,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被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

1950年77歲,最後一次出洋新加坡,結束未了事務。當年回國定居故鄉集美村,親自主持集美、廈大兩校校舍的修建。

1954年81歲,出席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1955年82歲,視察東北、華北、西北、西南等地。

1956年83歲,當選為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

1959年86歲,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創立廈門華僑博物院。

1961年88歲,在北京逝世,遺體移集美鼇園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