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庚辦事,往往是號召別人與自己帶頭相結合,並且先從自己做起。1950年8月,陳嘉庚參加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之後,途經上海時,曾向其好友即上海集友銀行經理邱方坤說:“我這次在北京開會,曾向周總理表示,我不懂政治,不會做政府的工作,不能有所貢獻。總理說,今後我們國家要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需要外彙資金。他希望我號召華僑多寄僑彙,幫助祖國社會主義建設,這就是最好的貢獻。”陳嘉庚接著說,“我一定按照總理的指示去做,號召華僑多寄僑彙是我應該做的,也是我能夠盡力做到的,但要別人多寄僑彙,先要從自己做起。我正好打算修複集美學校的校舍和擴建廈門大學的規模,需要很多資金,這主要靠向海外親友籌集。爭取僑彙,既有利於學校建設,又有利於社會主義建設,可謂一舉兩得”。他說著,就從口袋裏摸出一張預先寫好的電報稿,交給邱方坤即日拍發香港陳厥祥,告彙港幣××萬元到廈門。他還說,“我看人民幣是最為穩定可靠的,外麵的錢應該盡早彙回來”。
陳嘉庚在南洋長期經營橡膠,行情熟悉,經驗豐富。1950年10月23日,他在《廈門日報》發表《南洋橡膠史話及生產市場狀況》一文,對國內應采購什麼膠品來做工業原料提出寶貴意見。他說:“南洋橡膠業,有數十年之曆史。其品類有煙花片、白薄皺、厚C皺等二十餘種。煙花片與厚C皺之效用相等,而價格相差頗多。依現價,煙花片較厚C皺每噸多約人民幣五百元左右。”為此,他呼籲國內廠商對此必須多加警惕,以免國家外彙受損。1957年2月在最高國務會議和政協會議上,他再次建議采用廉價縐膠生產橡膠製品,以節省外彙。並表示,如政府同意,願自備外彙三萬元,向新加坡購厚薄縐膠製造最通銷用品。
1956年9月,國務院中僑委籌備成立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醞釀由陳嘉庚出任主席,他不肯,說:“我回國的主要目的不是來做官的!在新加坡的告別會上,我就再三聲明,我回國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建設”。後經多方勸進,請“以國為重,以華僑的愛國熱情為重”,他才答應下來。10月5日,他在全國僑聯成立大會上致開幕詞說:“幾年來,已有不少華僑回到祖國,當前,歸國華僑聯合會應該更廣泛團結和組織歸僑、僑眷和華僑,加強社會主義教育,進一步鼓勵並幫助他們參加祖國建設事業。愛國的僑胞對於推動祖國的統一事業,應該和祖國人民一道,擔負起應負的責任。”“祖國政府很重視華僑,但是有一些地區,由於部分幹部和有關部門不了解僑情,沒有照顧到歸僑、僑眷和華僑的特點,所以工作上曾發生一些缺點和偏差。”他希望僑聯組織成立後經常向有關部門反映僑情,積極提出建議,使以後的工作做得更好。
全國人大一屆四次會議於1957年6月在北京召開。陳嘉庚在會上表示響應毛主席關於鳴放、幫助中國共產黨整風的號召。他在這次大會上所提提案有兩項被采納:1.鷹廈鐵路已通,其終點廈門站臨海有三處碼頭(嵩嶼、廈門、集美),請政府及早計劃分別籌建案;2.為節約米糧、提高人民健康,請政府貫徹執行九二米方案及推行熟穀米案。大會將前者交鐵道部研究,將後者交糧食部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