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辦廈門大學
1919年4月,陳嘉庚決定把在新加坡的價值數百萬元的不動產全部捐作集美學校的永久基金;把海外企業交給陳敬賢經營,企業的收入除分利和擴大生產的費用外,全部彙回國內辦教育。著名教育家黃炎培說:“發了財的人肯全拿出錢來辦教育的,隻有陳先生。”
當時,福建連一所大學也沒有。他於1919年6月回國長住,把家中積存的四百萬元全部拿出來,宣布要倡辦廈門大學。
陳嘉庚發誓要把廈大辦成中國的“南方一強”。陳嘉庚為了節省開支,就自己購料雇工,自己設計建築,很快建成了五座氣勢恢宏的學校大樓。他不惜巨資購置教學設備,請留學美國的林文慶博士擔任校長,高薪聘請著名學者出任教授,1921年4月,廈門大學正式開學。
廈門大學是在五四運動風起雲湧的形勢下誕生的。陳嘉庚主張,在廈門大學要貫徹科學、民主的精神,對各種新思想、新知識要采取“兼容並包”的方針。
因此,他允許師生進行各種主義的研究,允許各種流派的人物到學校進行演講,如魯迅、蔡元培、黃炎培、馬寅初和杜威等國內外著名學者都在廈門大學作過講演。在圖書館裏,可以借到各種政治流派的書刊,包括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書籍《向導》、《中國青年》雜誌等。
這就使廈門大學成了當時福建的“民主堡壘”,中國共產黨、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都是很早就在廈門大學開展活動了。
可貴的“嘉庚風”
陳嘉庚傾資興學的事跡和精神感動了許多人。他的女婿李光前,從1934年起每年都要捐出大量款項作為興學經費;在抗日戰爭爆發前後,廈大和集美許多校友,陳嘉庚公司的數萬名職工,還有許多社會賢達也都開始出錢、出力辦教育。這就使社會興學漸成氣候,形成風氣。這個社會興學的風氣,可稱為“嘉庚風”。李嘉誠捐資辦汕頭大學,包玉剛捐資興辦寧波大學,都是在陳嘉庚興學風氣影響下出現的壯舉。現在,這股可貴的“嘉庚風”來勢更加猛烈,它大大地促進了國內僑鄉教育的發展,也促進了海外華僑教育的發展。
陳嘉庚熱愛新中國,擁護共產黨和毛主席。1949年6月3日,從他重新踏上祖國土地的第一天起,特別是在政府機構中任職後,就格外注重調查研究,留心視察周圍事物,根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原則,將自己所見所聞,運用各種參政議政場合和輿論工具,實事求是地提出許多有利於國家和人民的提案和建議,陳詞懇切,闡明利害,希望政府能揚善棄惡、興利除弊,使國家早日興旺發達、繁榮富強。
作為愛國僑領,陳嘉庚在新中國成立後,對如何吸引華僑投資,幫助祖國建設一事,異常關注。早在1949年9月,他在送交首屆政協大會提案中就提出“引導華僑回國投資”一案,辦法是:由國家經濟部門指定投資方向,組織大眾的股份有限公司,向華僑廣泛招股。為堅定華僑信心,政府保證在投資初期若幹年內,如經營不利,負責保本收回。此為權宜辦法,在若幹年後,如卓有成效,便可取消。
1950年元月,陳嘉庚回到久別的家鄉廈門。當來訪記者談及關於鼓勵華僑投資問題時,他說,過去國民黨反動派殘酷剝削,使得華僑心灰意冷,現在一定要先讓華僑知道人民政府政治好,打消顧慮,才會回國投資建設。關於僑彙問題,他說,“我已擬好了一個辦法給福建省政府,省政府認為很好,已轉交華東局斟酌,華東局也同意這個建議,並轉報中央人民政府斟酌,不久將公布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