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庚精神的形成及內涵
陳嘉庚一生艱苦創業,一生傾資興學,一生忠貞愛國。陳嘉庚17歲離開故鄉,赴南洋經商,以其優秀的品德、堅毅的個性和開拓進取的精神,經過艱苦創業,從一個漁村少年成長為東南亞華僑工商巨子。他是星馬橡膠王國的四大開拓者之一,是星馬橡膠業最大的輸出者,他經營過商業、工業、種植業、航運業、報業。陳嘉庚在事業發展的同時,還培養了成千上萬的企業家和技術人才,造就了僑居地經濟的接班人,也為祖國的民族工業訓練了一大批人才。
陳嘉庚經營企業所賺得的錢數以億計,但他從來不是為了自己,也不是為了留給後人,他說,“財自我辛苦得來,亦當由我慷慨捐出”。他認為經商賺錢隻是手段,賺錢的目的是要將賺得的錢拿出來為社會辦好事、辦大事,為社會培養有用人才,以便能建設一個能與“歐美列強並駕齊驅”的獨立統一和民主富強的新中國,他指出,“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陳嘉庚是華僑史上第一個“發了財而肯全部拿出來”的熱心教育事業的楷模,他為教育事業而傾資、傾心、傾力,在海內外樹起了興辦教育的一代新風。從1894年在故鄉集美創辦“惕齋學塾”算起,陳嘉庚一生中興學曆史長達67年之久,創辦和資助的學校多達118所,一生獻給文化教育事業的錢,按照當時黃金價格估算,超過一億美元,在中國教育史上乃“千古一人”。科學家楊振寧曾高度讚揚說:“陳嘉庚赤手空拳,在東南亞創造了一個龐大的企業,為了中華民族的教育事業,貢獻了全部財產,舉辦從小學到大學一係列學校。我想,在中國曆史上,這樣努力傾資辦學,應該是從陳嘉庚開始的。”陳嘉庚在家鄉創辦的集美學村,規模宏大,設施先進,體係完備,蜚聲海內外。他於1921年創辦的廈門大學,是國內由華僑創立的第一所大學。為了興學,他耗盡了一生所得之錢財。在企業遭遇到困難之時,他甚至不惜變賣業產,向親友告貸,竭盡所能,千辛萬苦,維持辦學。“企業可以收盤,學校絕不能停辦”。在長達半個世紀的興學歲月裏,陳嘉庚不管是麵對順境、逆境,不論是身居國內、異邦,也不論自己時值盛年、晚歲,都始終如一,殫精竭慮,夙夜憂勞,全力以赴,努力實踐著“興學乃國民天職”的諾言,他直至彌留之際還囑咐“集美學校一定要辦下去”。
陳嘉庚是華僑史上第一個把東南亞各地華僑團結在一個統一的愛國團體之內的傑出領袖,為民族解放事業做出了特殊的貢獻。他始終把祖國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說:“凡事隻要以國家利益、人民利益為依歸,個人成敗應在所不計。”1937年全國抗戰爆發後,他在新加坡組織了“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募集巨款,動員3000多名華僑機工回國服務,支援祖國抗戰,成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一麵旗幟。新中國成立後,他作為海外幾千萬華僑的代表回到祖國參政議政,為國家建設建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