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華僑捐款捐物支援祖國長期抗戰。1937年“七七事變”,祖國掀起全麵抗戰。南洋華僑紛紛成立各種不同名義、以支援祖國抗戰為目的的群眾組織,在新馬成立華僑籌賑祖國傷兵難民委員會,推舉陳嘉庚為主席。南洋各地也相繼成立類似組織,舉當地僑領為負責人,積極發動華僑捐款捐物、多寄僑彙、抵製日貨、懲辦奸商、以支援祖國抗戰。
1938年10月,來自南洋各埠的168名代表,一致同意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會址設在新加坡,選陳嘉庚為主席,莊西言(印尼)、李清泉(菲律賓)為副主席。大會通過一項莊嚴《宣言》,曆數近代以來日寇侵華種種罪行,揭露日寇不僅企圖吞並中國,還妄想征服世界的野心。
南僑總會的成立,標誌著南洋華僑在抗日救亡大前提下,實現了空前愛國大團結,標誌著陳嘉庚是南洋華僑眾望所歸的領袖。在南僑總會領導下,南洋各地籌賑會進一步擴大和發展,支援祖國抗戰各項實際行動高潮迭起,效果也極為明顯。
向華僑募捐、支援抗戰,是南僑總會的首要任務。總會通過各地分會,采取種種有效方式開展愛國募捐:有特別捐、常月捐、紀念日捐、貨物舟車助賑捐、遊藝義賣捐、迎神拜香演劇捐等等。當時,華僑捐獻情形正如陳嘉庚所生動描繪的那樣:“對祖國戰區的籌賑工作,風起雲湧,海嘯山呼,熱烈情形,得曾未有;富商巨賈既不吝嗇,小販勞工也盡傾血汗。”陳嘉庚在所屬企業已經收盤情況下,自己仍帶頭認常月捐每月2000元,直到抗戰勝利。為了加強南僑總會領導,他索性住進恬和軒俱樂部(新加坡上層華僑活動中心之一),不分晝夜地領導抗日救亡工作,同時一再勉勵各地分會同仁:“不因環境險阻而驚心,不以籌募艱難而氣餒,領導華僑奮鬥到底。”由於陳嘉庚領導有方,助手得力,華僑擁護,捐款所得數額甚巨。據南京政府財政部統計,華僑自1937至1945年,八年中捐款共達十三億多元(國幣),平均每年一億六千多萬元。其中,南洋華僑捐獻比重最大。
以財力支援抗戰的另一項是僑彙,是華僑寄回祖國贍養親屬彙款,數額比捐款更大。僅從1937年至1943年通過銀行途徑的僑彙,據統計共達55億元(國幣),平均每年約8億元,數額巨大。其中南洋僑彙居多。1942年後,南洋各地相繼淪陷,僑彙和捐款中斷。歐美等地華僑繼續以僑彙和捐款為祖國抗戰做貢獻。
海外華僑在物力方麵對祖國抗戰貢獻也甚為可觀。截至1940年10月不完全統計,共捐獻飛機217架,坦克27輛,救護車1000輛,大米10000包,以及大量藥品、雨衣、膠鞋等用品,自1937年至1940年總數達3000批以上,每月平均100批。以上物資多數亦為南洋華僑所捐獻。
抗戰後,海路被封鎖,支持祖國抗戰的大批海外戰略物資隻能靠滇緬公路運輸。當時,國內機工及汽車奇缺,運輸十分困難。陳嘉庚受國內西南運輸公司委托,自1939年至1940年間,通過南僑總會從新馬等地招募“經驗豐富、技術精良、膽量亦大”的機工10批共3200人,並捐贈汽車310輛及其他物資。這些華僑機工,滿懷愛國熱情,離別南洋親友,回到祖國大西南,在異常崎嶇艱險的千裏運輸線上,克服種種難以想象的困難,運送各種國內急需的戰略物資,平均每天300噸以上,日積月累運量可觀。
反對和談,主張抗戰挺身而出聲討逆賊。抗戰期間,陳嘉庚領導華僑在經濟上對祖國做出巨大貢獻,在政治上對祖國抗戰的有力支持,更是驚天地、泣鬼神。華僑領袖陳嘉庚,政治敏銳,目光遠大,愛國心強烈,處處從國家民族利益出發,“敢言人之不敢言,敢為人之不敢為”,特別是在揭露汪精衛之流投降賣國方麵幹得更加出色。陳嘉庚愛國壯舉必將流芳百世,汪精衛投降賣國定當遺臭萬年。
辛亥革命前後,汪精衛曾追隨孫中山,後任國民黨副總裁。陳嘉庚早年僑居南洋時曾與其相識,創辦廈大時,陳擬聘汪為首任校長,彼此私誼甚好。抗戰後,特別是南京失守後,陳嘉庚風聞汪主張對日和談,起初不信,認為汪身為“黨國要人”,怎會這樣無恥。1938年10月,武漢、廣州相繼失守,外電報道汪已公開發表和平談話,才引起陳嘉庚警覺,認為這是堅持抗戰的最大危險。遂以南僑總會主席名義直接電汪,詢外電所傳是否屬實。並說明日本占我國大片領土,對日和平絕不可能。次日汪複電,大意說:兩國戰爭終需和平,以我國積弱,非和平即亡國,所以和平為救亡圖存上策。為此,陳嘉庚再去二電,大意說我武力雖弱,但敵寡我眾,民氣旺盛,長期全麵抗戰,僑彙外彙源源增加,敵人決不能亡我,英、美、蘇也決不會坐視。若與日寇言和,國內各省必起來反對,由此造成分裂。但汪來電仍堅持其和談反動立場,不思悔改。至此,陳嘉庚認為汪已不可救藥,便一麵致電蔣介石:“汪先生謬談和平,公必被誤,萬乞實踐廬山宣言,貫徹長期抗戰三大策略,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以博最後勝利……若中途妥協,即等自殺。秦檜張昭無世不有,幸公明察。”一麵將與汪來往電文交南洋及重慶各報刊登,過後南洋報紙照登,重慶無動靜。當時(1938年10月28日),重慶參政會將開幕,陳嘉庚以華僑參政員身份提出經修改後的“敵未出國土前言和即漢”十一字電報提案,經大會多數通過生效。此舉給妥協投降派當頭一棒,震動海內外。同年12月,汪潛逃出境叛國投敵,激起國人及華僑公憤。陳嘉庚致電蔣介石,強烈要求:“宣布其罪,通緝歸案,以正國法,而定人心。”後來,陳嘉庚看到國民黨當局隻開除汪精衛黨籍,而未通緝歸案和繩之以法,非常氣憤,遂再電蔣:“今前方將士浴血揮戈,後方民眾臥薪嚐膽……今獨容汪賊及其黨羽逍遙法外,實南洋八百萬僑胞所莫解。”此電實質上是嚴詞質問蔣介石:縱容包庇國賊者,又該當何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