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庚對於僑居地的華僑教育事業也很熱心。當他初到新加坡的時候,海外僑胞子弟華文教育還隻有落後的私塾。早在1910年,他就在新加坡倡辦道南小學,這是他致力於教育事業的開始,也是海外僑胞新式華文教育的先聲。接著,他陸續興辦和支持興辦了崇福女學、愛同小學、水產航海學校、南僑師範、南僑女中等學校。1919年,鑒於新加坡還沒有一所完善的華僑中學,就邀集當地華僑人士,倡辦規模較大的新加坡華僑中學,這也是全南洋的第一間華文中學。
陳嘉庚辦學,純粹出於他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既非利用辦學作為營業上的宣傳,也不是依靠學校進行政治上的活動。當然,陳嘉庚實際上是一位明辨大是大非、跟著時代不斷前進的政治活動家。他的辦學,完全是為了祖國的進步和富強,是順應時代潮流的。
在開始辦學的時候,如覓地建設校舍,延聘校長、教師等等,遇到不少困難,陳嘉庚躬操力作,多方設法加以克服。在籌辦廈門大學的時候,他親自選擇校址,參加校舍設計,多方物色聘請校長及主要教師等。現在三麵環山,一麵臨海,風景優美,場地開闊,以鄭成功演武場舊址為中心的有曆史意義的校址,就是他親自選定的。在校舍設計方麵,現在仍然是全校中心的“群賢”、“集美”、“同安”、“囊螢”、“映雪”五座大樓采取“一”字形排列,就是他當時考慮到學校日後的發展,而修改了上海美國工程師設計的結果。此外,他還托人從國外買來許多圖書儀器,甚至做家具用的木材也是他從南洋買來的紅木。
集美師範和其他各校開辦的時候,師資十分缺乏,本省很難延聘。1917年興建校舍時,陳嘉庚就函托上海江蘇第二師範校長代聘校長和教師。1918年,又特地托江蘇教育會副會長黃炎培代為物色各校校長和教師。1919年,水產航海學校成立。當時,中國水產航海及漁撈師資奇缺,陳嘉庚親自函請上海吳淞水產學校選派學生前往日本留學,一切費用都由他負責。當時陳嘉庚對學生說:“我國沿海線很長,國防及海產都很重要,希望你們認真學習。”由於他注意選擇校長和教員,加上經費充足,幾年內集美學校不斷發展,在社會上漸漸有了名氣,1923-1924年間,當時的南北政府都正式承認集美是“和平學村”,爭得了不駐紮軍隊和免納田賦及各種苛捐雜稅的待遇,為學校進一步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學校初具規模後,正碰上1929年至1932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風暴,在危機和日本帝國主義傾銷的雙重襲擊下,陳嘉庚的企業一蹶不振,每況愈下,維持廈大和集美學校的經費日見困難。1930年,一些親友勸他停辦學校或縮小學校規模,他堅決不肯,說:“兩校如關門,自己誤青年之罪小,影響社會之罪大。一經停課關門,則恢複難望。”1932年,當他的企業陷於極度困難時,外國某壟斷集團要把他的企業作為附庸公司而加以“照顧”,提出以停止維持廈集兩校為條件。他斷然拒絕,說:“寧使企業收盤,絕不停辦學校。”後來,他的企業因失敗而收盤,他在1937年不得已把廈大移交給國民黨政府接辦,改為“國立”;但仍多方籌措經費,維持集美各校的原有規模。
抗日戰爭爆發,集美校舍遭日寇飛機大炮轟炸,毀塌大半,而南洋彙款又極度困難。1942年,陳嘉庚逃難印尼,僑彙斷絕,但仍沒有使學校停辦。一方麵,在逃難前通過各種辦法繼續彙入辦學經費;另一方麵,各學校分別遷至安溪、南安、大田等地後,盡量節省開支。抗戰時期,教師更難請,為了能請到好教師,保證教學質量,學校仍然做到實際工資不低於公立學校,以保障教師的基本生活費用。教師們在陳嘉庚辦學精神的感召下,為了幫助學校克服困難,自願降低工資。這樣,終於渡過了八年抗戰的難關。
抗戰期間,陳嘉庚在政治思想和政治態度上獲得了極大的進步。1940年,他率領南僑總會組織的“回國慰勞視察團”回祖國慰勞抗戰軍民,實地的考察使他看清了蔣介石集團貪汙腐敗、禍國殃民的真相,對中國共產黨和毛主席領導的解放區無限敬佩和向往。從此,他把中華民族的希望寄托在中國共產黨身上,一直堅定地擁護共產黨的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