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期間,陳嘉庚除大膽涉足航運外,繼續經營米業,菠蘿業則讓出,營業重點逐步向橡膠業轉移。至1918年,已擁有橡膠園三處,麵積達5000英畝,橡膠廠三家,資產總值達400萬元。這時,陳嘉庚在新加坡已成為嶄露頭角的華僑大實業家了。
主攻橡膠,再創輝煌。1919年,陳嘉庚回國籌辦廈門大學,企業交其胞弟敬賢等人代理。1922年他返新後,眼見市場出現新的競爭形勢,又立即采取下列強化橡膠經營措施:以低價買進馬來亞各埠處於停工半停工狀態的膠廠九家。連同原自有一家,加以改造充實,每月可產膠布三萬餘擔,一年得利100多萬元。
擴大橡膠園。在新馬等地再開辟新膠園,麵積增至15000英畝,成為南洋華僑大橡膠園主之一。
發展膠品製造廠。大量生產各種車胎、膠靴鞋、衛生用品、日用品等橡膠製品,還創出聞名遐邇的名牌產品“鍾標”陳嘉庚膠鞋。其時連同製膠廠在內,大小工廠已達三十餘間,公司員工達三萬餘人。
遍設經銷處,實行自銷為主,請人代理為輔。經銷處及代理商遍及世界五大洲,一百多處。
上述措施實施後,公司利潤直線上升。1925年創下曆史最高紀錄,年利近800萬元,資產總值1200萬元。至此,陳嘉庚不僅在新加坡,在南洋也算得上一位實力雄厚的華僑大實業家了。
連遭重創,企業收盤。古人雲: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西方經濟逐步複蘇,列強對東方殖民地經濟爭奪更加劇烈。西方財團看到市場橡膠製品利厚,便競相投資設廠製造。1926年膠品供過於求,膠價猛跌。新馬市場自春至冬,生膠每擔從180元跌至90元。東鄰日本大力推行“南進政策”,采取稅收優惠和出口津貼等國家手段,製造廉價膠品,在東南亞市場壓價傾銷。在諸多列強財團聯合排擠打擊下,陳嘉庚所屬公司深受其害,而又勢單力薄,難以抗衡,經營遂一落千丈。1926年年度總決算,企業不僅無利,而且虧損30餘萬元。
1928年5月3日,“濟南慘案”發生,激起國人及僑胞公憤。陳嘉庚領頭籌款救濟受難同胞,他創辦的《南洋商報》也極力宣傳抵製日貨。日商及奸商懷恨在心,串通一氣,放火燒毀陳嘉庚最大的膠品廠,損失慘重。經過接二連三的折騰,陳嘉庚資產損失過半,元氣大傷。
1929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世界市場一片混亂。1931年,新加坡生膠每擔跌至破天荒的七八元,膠鞋每雙從一元多跌至二角,尚且無人問津。麵對如此凶猛的經濟危機,陳嘉庚企業連年大虧,有人勸其停止校費,以維持營業,陳嘉庚斬釘截鐵地表示:“不,我的企業可以收盤,學校絕不能關門。”因此,他多方籌措經費,包括變賣部分校產、舉債,甚至出賣大廈,以維持集美、廈大經費。此時,陳嘉庚負債金額已大大超過其資產總額,被迫接受當地銀行集團建議,將其獨資企業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至此,陳嘉庚大權旁落,失去企業自主權。雖然稍後企業一度似乎又有新轉機,但殖民地當局又規定產品隻許由一家英商專賣,不許自由經營。陳嘉庚雖竭力反對卻無效。英國財團仗勢欺人甚至公開狂言:“我英國人之利權不容他國人染指。”陳嘉庚眼看經營前途無望,不願俯仰由人,毅然於1934年初決定將企業收盤。
愛僑護僑
大興實業,為華僑就業造就機會。陳嘉庚在南洋獨立經營實業,曆時30年。他經營過的行業,有工業、商業、種植業、海運業和報業。鼎盛時期擁有橡膠園15000英畝,工廠三十餘家,銷售網點一百多處,遍及世界五大洲,共計總資產達1200萬元(坡幣),所經營產品以橡膠及膠製品為大宗,行銷海內外,獲“橡膠大王”的美稱。
當年的馬來亞是英國殖民地,實施嚴酷的殖民統治。華僑要在那兒生存已經很不容易,要發展就更難。然而,為什麼陳嘉庚不僅能在那兒站穩腳跟,而且在短短20年內,使自己的經濟實力迅速發展壯大?其奧秘是:一靠新加坡的天時地利,二靠陳嘉庚的經營才華和魄力。1904-1925年間,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西方列強正忙於在歐洲爭奪霸權,無暇東顧,在客觀上為國際大都會的新加坡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商機。加上而立之年的陳嘉庚,已經曆多年在海外經商實踐磨煉,目光遠、市場熟、人緣好、渠道通、信息靈、膽子大。在海外市場經濟大潮的激烈競爭中,當機立斷,處處勝人一籌,因而迅速登上經營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