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新加坡著名僑領高德根,對陳嘉庚的成功經營高度評價說:“陳嘉庚壯歲南來,到古稀之齡才離開本邦,他一生中最有為的時期都在本邦度過。他在本邦建立他的事業,種植樹膠、黃梨,開辦工廠,成為本邦曆史上第一位大實業家,即最早與最偉大的工業開拓者與先驅。當他事業全盛時期,他的各種企業機構所雇傭的職工超過萬人,其規模之龐大,直到現在還沒有第二人能和他比擬,他是東南亞千百萬華人中最富傳奇性的一位偉大人物……陳先生創業的魄力與眼光,不但使他個人事業成功,得以發揮其博愛人群的偉大懷抱,而且更大大地促進了本邦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繁榮。”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物質生活從來就是人類生存的第一需要。海外赤子亦不例外。世代華僑遠離祖國和家鄉,長期漂泊海外,隻有當生存(溫飽和立足)問題解決之後,才能論及其他。陳嘉庚所辦實業,行業繁多,規模龐大,所需勞力甚眾,最多時達三萬人左右,所聘用員工多係華僑,這就為廣大華僑造就了許多就業機會。華僑就業後,既積極為陳嘉庚公司生產和銷售商品,創造財富,創造剩餘價值,也為自己掙了一份工資收入,借以維持個人生活及補貼家用,因而使眾多華僑深受其益。

此外,華僑在陳嘉庚公司就業後,還可學到一門以上生產技術或營銷業務,特別是種膠和煉膠。當年,這類工種屬高新技術範疇,熟練掌握它,不僅有利於現有崗位操作,而且有助於今後再就業。和許多有成就的華僑華人實業家一樣,陳嘉庚在海外經營的成功,既促進了當地民族經濟的繁榮,又為廣大華僑的生存與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天地。

大辦僑校為華僑上學創造條件。辛亥革命前,東南亞的華文學校教育幾乎是空白,雖有少數私塾,但隻講孔孟之道;雖有一些英語學校,其性質屬殖民主義類型,目的是為鞏固殖民統治。為此,許多華僑雖身為炎黃子孫,卻不懂中國的燦爛文化,不知道中華民族悠久的曆史。辛亥革命一聲炮響,進一步喚醒和激勵了海外華僑的民族意識,有的華僑開始送子弟回國上學或深造,但由於種種原因,能如願以償者畢竟寥寥。有鑒於此,陳嘉庚在著力經營實業的同時,為了使華僑不忘祖國和家鄉,在新加坡集資創辦或支持讚助各類華文小學、中學及專業學校。

陳嘉庚辦事一向認真負責,不辦則已,辦就辦好。興辦僑校更是如此。如新加坡道南學校,原名為道南學堂,創辦於1906年,1910年起,陳嘉庚任該校總理(董事長),任職期間即對校務實行改革刷新,注重選聘優秀中文教師,堅持以普通話代替方言教學。由於陳嘉庚辦學有方,華僑熱心支持,教師認真執教,加上學校經費充足,辦學成績顯著,學風優良,校譽日隆。後來雖受日寇南侵破壞的嚴重影響,但戰後迅速複課,秩序井然,師生人數激增,學校規模不斷擴大,學校由初創時師生僅百餘人,到20世紀60年代初,擴至1300餘人,實行兩部製(分上下午教學)。該校曆史悠久,畢業生眾多,社會影響深遠,是新加坡華文學校中的佼佼者。

又如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該校經陳嘉庚多年籌備,於1919年創辦。學校最初隻有70多名學生、10名教師。到20世紀70年代,已擁有學生2000多名,教師100多名。校園寬闊,校舍富麗堂皇,各種教學設備齊全。不僅在新加坡,而且在東南亞華僑學校中,均堪稱一流。

可以這樣說,凡是由陳嘉庚創辦或讚助支持過的華僑中小學校,雖各具特色,但不乏共同之處。其共同點是這些學校的畢業生,或升學,或服務於社會,很多都成了社會骨幹和中堅人物,對僑居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和華僑社會的進步,都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陳嘉庚在新加坡興辦僑校,完全摒棄不合時宜的傳統的地域或幫派觀念,主張“有教無類”、“五湖四海皆兄弟”。對貧苦生、師範生、專業生及女學生,更多方鼓勵或優待。由於陳嘉庚的大力提倡和廣大華僑的覺醒,南洋各地華僑辦學蔚然成風,華僑學校有如雨後春筍,不斷設立。截至1937年抗戰前夕,南洋僑校已多達3000多所,學生達40餘萬人。各地僑校經費概由華僑自籌自決,教師或從國內聘請,或從當地師範畢業生吸收,教材普遍采用或參考國內課本,教學語言以普通話為主。華僑教育在南洋各地的普及和發展,對廣泛傳播中華悠久文化、提高華僑科學文化水平、促進華僑社會團結和當地民族友好相處、增強民族意識和愛國精神等方麵,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陳嘉庚在新加坡,既熱心辦學,又熱心辦報。1923年,他創辦了一份影響很大的《南洋商報》,1946年又創辦了戰鬥性極強的《南僑日報》。這兩份華文報紙,對提高華僑文化素養和政治認識,以及維護華僑正當權益,發揮輿論導向作用等方麵,都是其他華文報紙難以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