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五月,張謇以預備立憲公會名義,致函湖南憲政公會、湖北憲政籌備會、廣東自治會及河南、直隸、山西、安徽、四川、貴州等省立憲派頭麵人物,商約齊集北京,懇請清政府速開國會。六月初,預備立憲公會會長鄭孝胥、副會長張謇、湯壽潛等又兩次發出請開國會電。6月24日,清政府批準了憲政編查館擬定的《各省谘議局章程及議員選舉章程》,章程頒布後,各省立憲派均忙於張羅谘議局議員選舉活動,暫時把請開國會事擱置一邊。
1909年各省谘議局先後建立,議長大多為各省紳商教育界較有聲望的立憲派人士。八月,江蘇谘議局正式成立,張謇當選為議長,隨即發起國會請願運動,要求速開國會,組成責任內閣。
1910年春,張謇召開江蘇谘議局會議,決定再次請求速開國會。五月,又發動了第二次國會請願。
1911年4月27日,至武漢,取得了湖北紗、布、麻、絲四廠的承租權。作為東南立憲派領袖為決定各省谘議局應采取的態度,決定由漢口北上進京。5月11日,車過河南彰德,順道探訪袁世凱。但對袁世凱的韜晦之計,張謇並沒有看透,5月12日張謇抵京,被任命為中央教育會會長。
武昌起義後因張謇在上海,故由三哥張察出麵成立通州軍政府,宣布通州和平光複。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2日張謇被任命為實業總長。政府新立,財政困難,急需軍政各項費用。張謇作保為政府向三井洋行借得30萬元,隨後又以大生紗廠作抵押,向三井洋行再借50萬。然新政府開支巨大,迫於無奈,孫中山、黃興通過盛宣懷向日本正金財團出讓漢冶萍公司50%的股權,以應付財政急需。張謇在上海得知消息後,立即致函孫中山加以勸阻,認為日本別有用心,盛宣懷尤不可信,抵押借款或讓股權均有嚴重後果。此後臨時政府秘書長奉孫中山之命向張謇作了說明,張謇不能曲諒此事,於2月12日正式辭去臨時政府實業部長的職務。隨後與章太炎等建立統一黨,與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相對抗,以擁立袁世凱。
1912年2月12日,由胡漢民推薦,張謇主稿《清遜位詔書》,袁世凱逼迫清帝遜位。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張謇為了讓袁世凱盡快完成統一和建立行政秩序,以統一黨和民社為基礎,合並諸多政治團體,於5月初正式成立中華共和黨,此後又將共和、民主兩黨合並,成立中國進步黨。並將一切有影響、有號召力的革命黨人盡可能網羅到北京,以減少不利因素。
清遜位詔書在孫中山、黃興相繼入京後,經他們與袁世凱,黎元洪聯合蹉商,發表了“八大綱領”,國內政治似乎出現了升平景象,民族工商業開始複蘇。張謇以為統一與秩序已經指日可待,因此以全部精力在南通家鄉經營企業,推廣地方自治。
1913年7月,袁世凱提出由進步黨的熊希齡組織內閣。10月6日由國會選出袁世凱為正式總統,10月張謇應邀前往北京,就任熊希齡主持的內閣,總掌農林、工商兩部。同年,北洋政府在北平設立導淮局,次年改為全國水利局,由張謇兼任總裁。
1913年11月7日,張謇去拜見袁世凱,提出“維持國會”的建議,但袁世凱要的是建立專製獨裁統治,是更加集中和擴大的權力。
1914年2月,熊希齡內閣被迫總辭職,張謇因導淮工程卻沒有隨同其他人一起辭職。張謇勸告袁世凱說,“解散國會、改總統製、祀天用袞冕”等,將會誘發新的動亂,可是袁世凱於5月以後幹脆撤銷國務院,改在總統府內設政事堂。隨後張謇率實業團訪美,並參觀舊金山博覽會。
1915年1月,袁世凱授張謇等為中卿。5月9日,袁世凱就“二十一條”與日本進行無恥交易,張謇深表不滿,正式辭去農商總長職務。時袁世凱稱帝之聲甚囂塵上,籌安會想拉張謇參加,被斷然拒絕。11月再辭水利局總裁,徹底與袁世凱斬斷一切聯係,返回到南方,繼續從事實業、教育、地方自治事業,並先後還請梁啟超、杜威(美國)以及梅蘭芳、歐陽予倩等前往南通演講或演出。
1917年1月,由我國最早留學回國的農學家王舜臣、陳嶸、過探先發起組織的中華農學會,在上海教育會會堂召開成立大會(時張謇為上海教育會會長),公推張謇為名譽會長。
1912年至1921年的10年間,大生企業係統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特別是在1918年至1921年4年間,大生紗廠在海門常樂鎮南擴建第三廠,並擬在四揚壩擴建第四廠,在天生港擴建第五廠,在東台擴建第六廠,在如皋擴建第七廠,在南通江家橋擴建第八廠,於吳淞擴建第九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