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成竹,循序漸進
張謇認為,“凡事入手有次第,未有不奏成績者”“天下事又不可求其速效,蓋欲速則反不達”“教育實業,未易言也。立之有本焉,行之有方焉,次第之尤有序焉。”1918年有人評述南通與無錫兩地的教育,認為南通的特點在於統一性。這種統一性,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係統性,正是來源於張謇對南通僻左下邑、風氣閉塞、集財不易的地情的深刻把握,以及由此而來的辦事時深思熟慮的計劃性。關於興學的縱向次序,張謇認為:“凡事須由根本作起。未設小學,先設大學,是謂無本。小學唯在得師,則師範尚焉。鄙人立誌辦師範學堂,蓋始於此。”在他看來,“師範啟其塞,小學導其源,中學正其流,專門別其派,大學會其歸”,是興學必須遵循的先後次序。早在1901年的《變法平議》中,張謇就對“普立學校”做了經曆五年建成從全國縣鄉小學到京師大學堂教育體係的設計,但未被清廷采納。後來他在回顧自己的辦學經曆時說:“當時清廷昌言興學,籌設大學校,鄙人獨持小學為基礎之議。言於江督劉坤一,不納,遂退而自營於南通。”於是從辦師範、興小學開始了他的興學育才生涯。關於興學的橫向普及,他認為“須預先通盤計劃,若……枝枝節節為之,則朝朝除夕,未有一事能成者矣。”張謇對建成覆蓋全南通地區的小學教育網絡曾有過周密的擘畫與具體的計算。起先,他設想25方裏設1所小學,這樣距校最遠的學童每日上學散學行走10裏,“兼亦令學童練習勤勞也”。後他因事於雨日親曆鄉間泥濘,“念如十歲以內之學童必不能勝此十裏之行走。勢有不便,則事必難通。”於是擬改為每16方裏設1所,這樣全州境1萬方裏共須設小學校600所。以其畢業生之1成入高等小學,又需設高小18所。層遞而上則為中學與師範。同時,他對建校經費及其來源一並進行了設計。在張謇的時代,由於社會黑暗、政府腐敗,教育的普及與提高兩方麵進展都十分艱難,但張謇憑著頑強的努力,經過20多年的循序漸進,終於建成了以300多所小學為塔底、以南通大學為塔尖的南通教育體係的“金字塔”,培養出了一大批造福鄉裏、貢獻國家的有用人才。
張謇在南通教育事業上的輝煌建樹,在當時全國1700餘縣中是絕無僅有的奇跡,受到同時代人和海內外的高度讚揚。1912年江蘇都督傳語嘉獎:“張謇所設通州師範,實樹各省之先聲,規模宏遠,成績昭著。”江蘇省公署飭令稱:“該校開辦在十年以前,造就宏多,於本省教育史上厥功甚偉。”1916年前後,“遠近各省之來觀者鹹嘖嘖稱南通師範。省視學至稱南通教育可模範一國。”由於張謇在興辦教育上的豐功偉績,開全國新式教育的風氣之先,他被學界同仁先後推舉為江蘇教育總會會長和中央教育會會長,成為清末民初中國教育界公認的領袖與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