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與錢塘江大橋
1933年3月,在天津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教書的茅以升接到杭州發來的電報和長函,要他立即前往杭州商談籌建錢塘江大橋的事。茅以升遂到杭州作了一些關於錢塘江的調查工作。錢塘江,簡稱錢江,別名很多,如浙江、曲江和之江等等,它發源於安徽休寧的鳧溪口,上遊為新安江與蘭江彙流而下的近山河道,一旦山洪暴發,水流湍急;下遊有從舉世聞名的杭州灣來的怒潮倒灌;江底為淤泥質細沙,一遇水衝,即被涮走。因此,在杭州流行的諺語中,有一句叫“錢塘江造橋”,用來形容不可能成功的事情。經過調查考慮,茅以升得出一個結論:在適當的人力物力條件下,從科學方麵看,錢塘江造橋是可以成功的。
1933年8月,茅以升在浙江建設廳一間小房裏開始進行錢塘江橋的籌建工作,接著廳內成立了錢塘江橋工委會,茅以升為主任委員。1934年浙江省政府成立錢塘江橋工程處,茅以升為處長,這個處長一當就是16年。橋工處開門的第一件事便是組成建橋班底,茅以升邀請了在美國康乃爾大學橋梁專業第一班的中國同學羅英,茅以升很是尊重他,請他擔任建造錢塘江橋的總工程師。後來,兩人曆經風雨,同甘共苦,成為橋梁事業的好夥伴。
當160多萬美元經茅以升和曾養甫(當時任浙江省建設廳廳長)的多方奔波有了著落時,橋工處便開始了施工。當時通行的施工辦法是招商承辦。為了求圖簡快,更重要的是不必專為這一橋工而置辦一套施工所需的機械設備,橋工處也采用了公開招標的方式。經各委員會審查,最後由部、省會同批準,將正橋橋梁交由英國道門朗公司承辦;正橋橋墩交由丹麥人康益開設的康益洋行承辦;北岸引橋交由本國的東亞建築公司承辦;南岸引橋交由本國的新亨營造場承辦。
茅以升對建橋的每一道工序,都極盡苛刻,大到鋼梁的架設,小到每一顆螺釘都有嚴格的檢查程序,每一捆鋼梁上都有18000個螺釘,一共有16個鋼眼,每一個螺釘安裝後都有專門的人員逐個檢查,不合格的螺釘做上記號,重新安裝。茅以升自己也經常到建橋工地去,他的目的隻有一個,就是讓這橋上28萬個螺釘,每一個都能挑起千斤重擔。
錢塘江橋工程種類繁多,內容複雜,最後所取得的成功是以不少次失敗為基礎的。因而它的成功經驗是很寶貴的。為了記錄下這些可貴的經驗,在工程進行時,他們做了兩件事:一是分段寫繪出各種工程的進展情況,一是將各種工程按實際經過拍成電影。這些對於後人的研究和學習都有著重要意義。
1937年這一年,世界上有兩座著名的橋梁在建造過程中,它們就是美國的舊金山金門大橋和中國的錢塘江大橋。有一天,茅以升在美國的導師從遠方給他發電說,你的彼茲堡同事施特勞斯已經完成了金門大橋的建造工作,金門大橋已經竣工了,日期是5月28號。舊金山金門大橋全長1280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懸鎖橋,這個記錄直到1964年才被打破。茅以升這個時候已經接近完成他的錢塘江大橋。有一天,他的總工程師羅英出了一個上聯,上聯是八個字:錢塘江橋五行缺火。錢塘江這四個字的偏旁部首就是缺中國五行當中的火字,這個下聯一直沒有人能對出,但是不幸的曆史事件就被羅英言重了,事隔不久,火真的來了。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全麵爆發,日本人打響了全麵侵華的第一炮,長達8年的抗日戰爭正式開始。戰爭的車輪開始迅速向中國的內地推進,茅以升有一種連他自己也不願證實的預感,這位錢塘江大橋的最高決策者突然下令,在大橋南2號橋墩上留下一個長方形大洞,這個大洞在設計圖中從未出現過,茅以升也沒有向任何人解釋過。
1937年8月13日,駐上海日軍向閘北全麵進攻,鬆滬會戰爆發,上海陷入了戰火之中。8月14日清晨,茅以升帶領工程技術人員,趕到6號墩的沉箱裏麵,解決大橋最後一個技術問題,沉箱是一個沉入水30米的巨大箱子,空氣壓縮機把江水隔絕在外,可供幾十人同時在水下作業,但每個人都要承受相當於外界3倍的空氣壓力,空氣和電力由大橋電閘處通過一根管道傳送進來,整個工作環境十分艱險。就在茅以升下到30米水下的同時,新組建的中國空軍第一次出擊,第二大隊首先出動,轟炸了上海日軍的第三艦隊,以及在楊樹平碼頭剛剛登陸的日軍。下午,日軍出動13架重型轟炸機,到建橋機場報複,茅以升及工作人員繼續在沉箱裏作業,整個錢塘江、杭州處在狂轟濫炸之中,水下的茅以升並不知道他們麵臨著巨大的危險,突然沉箱裏一片黑暗。一片死氣的沉箱,終於迎來了光明,當茅以升從沉箱中上來時,杭州上空的機戰剛剛結束,他發現整座大橋上隻有一個管電閘的師傅,這位師傅的姓名無從考查,而正是這位師傅的手挽救了茅以升和幾十位工程技術人員。8月14日這一天,整個錢塘江大橋沒受到任何損傷,茅以升馬上知道了空戰勝利的消息。從死亡邊緣剛回來的他,極有興致地拉著總工程師羅英就著紹興梅幹菜喝了二兩黃酒。後來國民政府將8月14日定為空軍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