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笑了,他似乎早就猜到孫子會這麼想。

“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人都想得到這枝神筆,但是,要得到這枝神筆,首先要記住兩個字。”

“哪兩個字?”

爺爺意味深長地朝茅以升望了一眼,慢慢地走到筆架前,取下一枝如椽巨筆,鋪紙揮毫,寫下了遒勁有力的兩個大字:“奮鬥”。

他回過頭來,凝視著孫子。

“你懂了嗎?”

“我懂了,隻要肯奮鬥,就能得到神筆,就能造出世界上最美的大橋!”

他選擇從訓練記憶力開始自己的奮鬥。那個暑假,人們經常能夠在秦淮河邊、玄武湖畔看到一個瘦弱的身影,那就是茅以升。每天他總是一早就來到河邊,對著晨曦和薄霧朗聲背誦詩文,或者打開在爺爺的書架上找到的那本記載圓周率的書籍大聲背誦——目的就是鍛煉自己的記憶力,讓大腦做體操。

奮鬥是有成效的。那一次爺爺在桌上恭錄《阿房宮賦》,他就在一旁靜靜地看著,等到爺爺錄完,他居然一字不差地將這篇文情並茂的千古佳篇朗朗背誦下來!至於圓周率,沒用多久他就能背出小數點後麵的100位數字了。後來在學校的新年聯歡晚會上,茅以升還為全校師生作了成功的表演。

15歲那年,茅以升以優異成績考入唐山工業專門學校,成為這所學校建校以來年齡最小的大學生。

作為一個少年成才的學生,自然受到方方麵麵的關注。在開學典禮那天,校長特意在大會上向所有的來賓和師生介紹了茅以升。

麵對不斷湧現的讚美,茅以升表現出與年齡極不相稱的冷靜。他暗暗警戒自己,年齡小讀大學本身並不值得過多讚揚,關鍵是要學出好成績,在全校考“狀元”。“奮鬥”二字,他一直牢記在心頭,年年如一日,刻苦學習不已。在校5年,他僅學習筆記就記下了厚厚的九百多萬字!

1916年夏天,茅以升以第一名的成績從唐山工業專門學校畢業,同年秋,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清華官費赴美國留學的名額。1917年,茅以升獲美國康乃爾大學土木工程碩士學位,1919年再獲美國加利基理工學院工學博士學位。

同年,茅以升學成歸國了。他先後任唐山交通大學教授、南京東南大學工科教授兼主任、河海工程大學校長、天津北洋大學教授兼校長。1933年,茅以升任杭州錢塘江大橋工程處處長,擔綱建造錢塘江大橋。他小試牛刀,成功地采用射水法、沉箱法和浮運法,僅用兩年半的時間,就建成中國自建的第一座現代化大橋——錢塘江大橋。

自此,他開始了從幼年起就一直追求不已的橋梁設計建造事業,先後出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工程師學會會長、交通部中國橋梁公司總經理兼總工程師。建國後,又出任中國交通大學校長、上海科學技術聯合會主席、中華科學技術普及協會副主席。1955年,他出任武漢長江大橋技術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再度受命,領導建成備受世人矚目的著名的武漢長江大橋……

如果說當年那場坍橋事件是一場不折不扣的天災人禍的話,它卻激發了茅以升一生奮鬥的夢想;而孩提時的一個夢想最終能夠變成現實,茅以升最終能夠成為名聞遐邇的一代橋梁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