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實業界與教育界溝通,互明彼此需要,解放高等教育與實業的關係。茅以升認為,我國高等教育是理論與實踐、通才與專才、科學與生產、教育與社會均脫節。要克服高等教育的這些弊端,關鍵是使高等教育適應社會物質資料生產的需要,而要做到這一點,大學就必須合理設置課程。高等教育究竟應該怎樣設置課程,這一問題在建國前的幾十年中很少有人討論。茅以升認為,課程是高等教育的樞紐。他主張我國高等教育應從社會的實際需要出發,正確處理教育與生產的關係,他提出高等教育應與實際的生產能力配合,要與生產配合,隨生產專業化的發展設置適應生產需要的課程。他反對模仿美國,“不論外麵生產情況如何,總是保持‘古典式的老套’,至多不過添些課程而已。”他提出一整套的課程計劃,即“習而學”的高等教育,並連續發表多篇文章,解釋“習而學”的問題。他認為,“習而學”的高等教育應是一種理論中有實踐和實踐中有理論的課程計劃,這一計劃的主要精神是強化教育中的實踐鍛煉,借助實踐鍛煉學習理論。他係統地論述了貫徹這種計劃的實際程序:①新生第一學年先行實習半年,後在學校學習半年理論。②第二學年前半年先在學校學習半年與社會生產直接相關的課程,後在實際生產的現場實習半年。③第三學年前半年在學校學習較為基本的理論課程,後半年在生產現場學習較為複雜的實際工作。④第四學年全年在校學習,攻讀基本理論。
茅以升從多方麵論證了這一課程計劃的優點:①學生入學伊始便能知道未來的職業與自己的個性是否適合。②學生能夠養成勞動觀念和勞動習慣,了解工作條件。③先經實習,再習理論,由知其然逐漸到知其所以然。④實踐與理論的結合由簡單到複雜,對理論的理解更為透徹和鞏固;而且實踐和理論作為手段共同作用於人的發展,一方麵加強了實際工作能力的訓練,另一方麵提高了人的認識水平,兩種手段的結合可以相互促進。⑤及時地、實際地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能夠克服四年級實習去驗證學生在一年級學習的理論的弊端。⑥學生畢業時攻讀的基本理論記憶猶新,就業後能有繼續學習和研究高深理論的基礎。
茅以升的觀點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曾對我國高等教育實踐發生過一定影響。北方中國交通大學曾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範圍內貫徹了他的觀點。雖然從現在看來,他提出的這些主張和措施未必完全精當。科學技術的發展已對課程發生了重大影響,許多專業的內容無論在深度上還是在廣度上都有顯著的變化和發展,高等院校的理論教學繁重複雜,他的觀點已不能適應這樣的形勢。然而,他的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我們至今仍然沒有解決高等教育適應社會需要的問題,高等院校的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仍有距離和矛盾,大學畢業生的實際工作能力普遍不強。因此,加強高校理論與實踐的聯係仍有待進一步探討。
第三,教育工作群眾化,解放高等教育與全社會的關係。隨著高等教育經驗的積累和社會的發展,茅以升的高等教育觀亦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他認為舊的高等教育是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產物。這種教育脫離社會實際,麵向的是少數人,而與社會大眾無關,所以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對廣大人民也沒有幫助。他憧憬高等教育的徹底解放,即高等教育群眾化和社會化。新中國建立初期,茅以升主張“凡有中學畢業程度者,應於其一生的時間,致力於大學教育。……每一城市,至少應有‘學術中心’一所,內有圖書館、試驗室、實習工廠、博物館、美術館、音樂館等。……亦有教師指點。”其後不久,茅以升認識到實行這一主張麵臨財力和人力的限製,因而從“實情”出發,進一步修正和完善高等教育群眾化和社會化的藍圖,為之提出了一係列的具體措施。
首先,廣泛集資,籌措教育經費。他提倡“注重鼓勵產業機構捐贈教師講座;捐資建造圖書館、試驗所、博物館、美術館、音樂館等建築;捐辦學生宿舍、書籍。”廣泛籌措經費,實行社會集資辦學,現已成為高等教育辦學的有效途徑。早在幾十年前,茅以升就已認識到這一途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應該說他具有一定的曆史發展的眼光。
其次,非脫產學習,人人都受大學教育。他為了實現自己孜孜以求和積極倡導的教育的解放,提出“根據需要,地方設立大學;大學科係的確立要為地方生產單位服務;大學製訂的各種科係的課程表,向各生產單位公布,生產單位根據此表選送非脫產學習人員;大學對所在地區開放,進行科學理論、實驗、課程的答問及輔導。”他主張對非脫產學習的學生實行考試,單科合格發給結業證書,全部課程合格發給畢業證書。他提倡大學擔負起“知識醫院”的職責,為人們治療“知識上的各種症疾。”他認為大學隻有承擔起這些任務,才能實現教育的解放。
再次,確立正確的升學觀念。他懇切地告訴青年和希望進大學的中學畢業生,教育是一種機會,任何人任何時候都可以享有,並不限於大學門內;大學門外可以受高等教育,大學畢業後可以進一步繼續接受教育,關鍵是把握機會,利用機會充分教育自己、終身教育自己、確立正確的升學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