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過來”教學法

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早年留學美國,上世紀20年代初回國後即從事橋梁工程和教育工作。他在幾個學校任教時,重啟發不重灌輸,鼓勵學生提出根本性的問題由老師回答,用“學生考老師”的方法組織教學。他根據學生所提出的問題的難易程度評分:凡提出問題有意義的和比較深的就多給分,反之則少給分;難度最高、意義最大,並且能夠難倒老師的,評為第一名。有一次,有個學生提了個問題,茅以升一時答不上來,他當場給這個學生打了個滿分。第二天,他研究後重新作了回答。

采用這種“學生考老師”的“倒過來”的教學方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們提問題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加深了對課程學習內容的理解,學得認真、紮實、牢固。學生們的各種疑難問題、意義重大而深遠的問題接踵而來,絡繹不絕,老師常常被提問難住。而這些問題有的也就成了他的或他與學生的科研課題。

新中國成立後,茅以升長期任鐵道科學研究院院長和全國科協領導工作。他積極組織支持和致力於科學普及活動,熱情關懷兒童和青少年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他經常勉勵兒童和青少年,學習要“博聞強記,多思多問,取法乎上,持之以恒”。茅以升一反常規,采用“倒過來”的教學法,正是他倡導的堅持不懈、孜孜以求地鑽研探索,決心攻克科學堡壘的精神的體現。

致力工科教育

自1920年起前後約三十餘年,茅以升在教育戰線上傾注了不少心血。他曾出任東南大學、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北洋大學、唐山工學院等多座大學校長,立基創業,功績顯著,是知名的教授和傑出的教育家。

茅以升在各校任職期間,對校務管理、學校體製、課程設置、教學設備、科學研究、學術活動、教學作風、學生工作和校園管理等,都親自過問,並作了重大改進。

他在教學工作中,治學嚴謹,實事求是,素以認真、嚴格、誨人不倦著稱。授課時講求概念清楚,邏輯嚴密,注意深入淺出,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用事例解釋理論概念,力求講清每一理論原則的實踐意義,使學生透徹領悟,融會貫通。課外與學生交流,盡心輔導,並征求意見,以改進教學。

他不斷研究和改進教學方法。他認為教師的責任不僅是授業,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自力學習、自力研究的習慣和能力。他反對把學生當作“受體”的灌注式教學,實行啟發式教學,使學生成為“主體”。他以自己的治學經驗“博聞強記,多思多問,取法乎上,持之以恒”要求學生。他獨特的教學方法是通過“考先生來考學生”。每次上課的前十分鍾,先指定一名學生,讓他就前次學習課程提出一個疑難問題,從學生所提問題的深淺,可知他對課程是否作過深入的鑽研和探討及領會程度。問題提得好,或教師都不能當堂解答的提問者,給滿分。如提不出問題,則由另一學生提問,前一學生作答。此法推行後,學生由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學習思想極為活躍,學業大進,深受學生歡迎。同時,學生所提問題,能使教師受到啟發,起到教學相長的作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親自帶領教育科學生來聽茅以升的課,對他的教學方法評價很高,認為“這的確是個嶄新的教學上的革命,是開創了我國教育的一個先例,值得推廣”。

茅以升認為舊教育的弊病是理論與實際脫節,通才與專才脫節,科學與生產脫節,片麵追求理論教育的“質”,嚴重忽視培養人才的“量”。他於1926年在上海交大30周年紀念刊和《工程》雜誌上發表《工程教育之研究》的論文,批判理論脫離實際的歐美教育製度,呼籲建立適合我國現狀的教育製度。主張“先授工程科目,次及理論科學,將現行程序完全倒置”。並且從學製、招生、課程、考核、教授、實習、服務等方麵,提出大破大立的改革方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認為為新社會培育人才,更應進行教育革命。1949年至1950年,他撰寫專論《教育的解放》、《習而學的工程教育》等,強調按照人的認識規律,由感性知識入手,進而傳授理性知識,先讓學生“知其然”,而後逐漸達到“知其所以然”,從而把理論與實際、科學與生產、讀書與勞動、學校與現場緊密結合起來。1962年,茅以升將自己的教育思想係統整理寫成《建設一個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教育製度》,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小組會上發言,受到周總理高度評價。

此外,他還強調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和科技水平,投身科普工作,抓業餘教育和科技人員的繼續教育。他重視教育、重視培養人才,幾十年如一日,鍥而不舍、嘔心瀝血,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高等教育思想

茅以升早年長期從事高等教育工作,先後出任南京東南大學工科主任、南京河海工程學校校長、天津北洋大學校長和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院長,解放後曾任北京中國交通大學校長,積累了豐富的高等教育經驗。他早在上世紀20年代發表的《工程教育之研究》一文影響極其廣泛,其後,《教育的解放》、《習而學的工程教育》、《工程教育的方針與方法》、《工程教育中的學習問題》等專論又相繼問世,真知灼見蘊納其中,形成了他自己的高等教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