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生於書香門第,青少年時代接受落後的中國式教育,以後負笈美國攻讀工程學,留學期間考察和研究了美英法德諸國的高等教育,回國後又投身於中國高等教育,曾幾次任大學校長,因而對中國高等教育的落後,有比別人更深切的感受。他分析了中國高等教育的各個環節,包括學製、招生、入學、實習、考試、教學、學分、畢業和就業等,認為中國的高等教育“在時間上、空間上、精神上、物質上都受重重疊疊的束縛”,“改良了五十年,至今還未有靈魂,連軀殼都顯得模糊”,“無法創造人人發展的機會”,亦不能“為人民服務,為人類服務,增進大眾的享受和把真理應用到人類必需的事物上去”。他指出,“全中國最需要解放的事業,恐怕教育是比較迫切的”。改變高等教育既成狀況,必須首先喚起人們正視高等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他深刻地指出,導致高等教育眾多問題的原因可以歸結為“處處以西法為原則,未能適合國情以求實效”。在他看來,完全模仿既失去借鑒的意義,又造成高等教育的落後。

茅以升高等教育思想正是形成於他對當時高等教育的批判。上世紀20年代,我國處於內憂外患之中,現代意義上的高等教育誕生不久,缺少自己獨具特點的思想、製度和方法。西方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一時被視為理想模式而加以模仿。茅以升率先提出“實情”,反對搬用西方經驗。他的這一早在上世紀20年代提出的觀點,至今仍具有現實意義。值得提及的是,茅以升並非主張全盤否定國外高等教育經驗。他認為,每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都有自己的傳統,都必須為本國的建設服務,都應有自己的特色。他說:“英國實業隆盛,故高等教育以實用為主”、“法國富於研究科學之精神,與英國之實用有別”、“德國高等教育彪炳一時,自動研究之精神尤受提倡”。所有這些國家的高等教育“各有其精髓及目的,因國情之不同,自難求一律。”他指出,這些國家的高等教育與我國通行者相去甚遠,因此,不應該冒昧模仿。他告訴人們,各國高等教育亦有共同的特點,倘能參合國情,酌量采用,即加以合理的借鑒,一定能夠獲得啟發,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他強調,參合國情,酌量采用是當今教育家之專職。他親為榜樣,在全麵批判一味模仿的同時,推薦西方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的值得借鑒的思想、製度和方法。

例如,他指出,威斯康星大學的“分職教育法”和康乃爾大學的“混合教育法”各有特點,桑代克的招生測驗準確性高,都有值得我們學習和研究的方麵。就此而論,茅以升的批判具有豐富的建設性。批判是為了建設,這是茅以升批判當時高等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他說:“革去舊的,必須要有新的來代替。”為此,茅以升提出了自己的高等教育理想,幾十年如一日加以釋闡發揮和完善,並始終為實踐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他將自己的高等教育理想稱之為“教育的解放”。剖析茅以升“教育的解放”理想和實踐,可以發現蘊含於其中的三層意思。

第一,解放學生個人。早在擔任唐山工程學院教授時,茅以升就高度重視學生作為人的特性,呼籲高等教育界和整個社會從招生、教育、畢業和就業多方麵尊重、關心和幫助學生,促進他們的發展。任職院長後,他著手教學改革,創造“學生考先生”的方法,即由學生提問題,老師回答,用以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這種方法集思廣益,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活力,實踐證明具有良好的效果。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對此曾經說過:“這的確是一個嶄新的教學上的革命,是開創了我國教學上的一個先例,值得我們推廣。”解放學生個人,一方麵要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另一方麵應該改革舊的教學製度,為學生的發展創造理想的環境。茅以升指出:“舊的高等教育機構是集中讀書的地方。在這裏,生活是為了教學,時間可以統一支配。這種學校形式地造就人才就象工廠形式地大批生產一樣,用同樣的原料,經過同樣的工序,在同樣的時間,生產出同樣的產品。”他認為這種不分地域、不問時代,都用這樣機械的流水作業法,完全是以人作物,樹人不如樹本。茅以升提出因材施教,主張學習計劃根據生產需要和個人條件,按月按年,逐步實現,以期達到德育、智育、體育的全麵發展的具體要求。他接著要求,每人進步不作統一規定,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茅以升在這裏實際上提出了教學改革的方向問題。要真正做到尊重學生個人和多方麵發展他們的個性,就必須進行教學製度的改革,這已成為共識。茅以升於半個多世紀前提出這樣的命題,並指出了具體措施,充分體現了他作為教授和大學校長的遠見卓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