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規劃及古都文化保護(3 / 3)

1980年國家經委有一段順口溜,叫作“二三六九中,全城來辦公”。國家經委辦公地點分散在二裏溝,還有三裏河、六部炕、九號院,還有中南海,所以加在一起就是二三六九中全城來辦公,辦公地點太分散了,可見中央辦公區建在舊城裏是不好的,是行不通的。

梁思成還認為,城市規劃的最高目標是使市民安居樂業,這是非常重要的。現代化不是建高樓,而是使市民安居樂業,使工作有效率,使生活得到舒適。如果按照他所說的,大學區附近有住宅,商務區附近也有住宅。很可惜,梁思成這個計劃1950年沒有得到接受,得到接受的是蘇聯專家的意思,因為莫斯科就是一個中心。沒有得到接受有幾個理由:一個是國家經濟條件不好,所以不能接受;其次是城牆在,妨害城市的發展,妨害交通。其實這些理由是站不住的。說的經濟條件不夠,當時世界上新建首都有幾個,華盛頓、新德裏、巴西利亞。1789年美國獨立戰爭勝利後,1790年決定建華盛頓為首都。美國1790年是13個州不是現在的50多個州,人口一共400萬,農業占90%,還沒有城市化,當時它就能建一個首都。所以經濟上不太能成為理由。當時限製舊城的發展,舊城當中62萬平方公裏,現在北京延伸到四、五百萬平方公裏,發展限製不了,所以這也不是理由。

再說是妨害交通,當時就有人提出城牆上可以開洞,汽車鑽一個洞就可以過去。有人說不拆城樓汽車鑽洞費汽油,可現在看起來立交橋比鑽洞更費汽油。其實就是要拆城牆、拆城樓。當時計劃好留下三棟,就是前門兩棟和一座角樓。當時的市領導講,叫以後的人看看,我們還有過城牆、城樓。還有德勝門的城樓,1979年三中全會以後幾個月,要拆德勝門,建二環的立交橋。當時政協委員鄭孝燮向陳雲寫了一個意見書,說這是明朝的文物,不應該為了修立交橋拆它。陳雲馬上就批準了,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穀牧到現場,看了以後要求修改設計,城樓要保留。

現在的德勝門當時就是這樣保留下來的。這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撥亂反正以後,我們建築界最重要的一件事,其實就是一念之差,把城牆、城樓看成限製現代化發展的東西,就把它拆了;認為它值得保留,稍微繞點路,就保留下來了。就是一念之差,其實就是一個不同的價值觀問題。所以這個建議方案不是一個不切實際的、不能實現的、隻能在紙上畫畫的美麗圖案,而是比較經濟可行的。

說到經濟,在舊城裏頭蓋房子比較經濟,這是蘇聯專家的意見。因為舊城裏麵有道路,有基礎設施,有商店,還有舊城裏麵有空地。當時東長安街南側的紡織部、煤炭部一直到東單這幾棟大樓,在這幾條空地上建當然是比較便宜的。但是在舊城裏建政府辦公樓拆遷舊民房,擠占其他的基礎設施,實際上比在城外空地新建要貴得多。所以蘇聯專家認為建新城貴的道理也是不通的,本來是經濟可行、符合城市發展規律的、現實的、合理的規劃,是可持續的、健康的、發展的一個節奏。

梁思成也並不像有些人認為那樣,是隻知道保護古建築的專家,他是一位對城市的現代化發展有深刻研究,對北京的實際情況有深入了解,依照城市規劃學的先進理論和他的遠見卓識,為北京的現代化和曆史城市的保護,做出曆史貢獻的城市規劃學先驅。我們應當紀念他,學習他,繼承這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