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說,北京是古都,即曆史名城,許多舊的建築已經成為今日有紀念性的文物,它們的體形不但美麗,不容許毀傷,而且它們的位置部署上的次序和整體文物管理,正是這座名城壯美特點之一,也必須在保護之列,不容許隨意摻雜不和諧的形體,加以破壞。所以目前的政策必須確定,是否決意拓展新區域,以拓展新區域為原則,逐漸全麵改善、疏散、調整、分配北京市,對文物環境加以應有的保護。
這就是采用有機疏散的學說來避免建設擠在舊城以內,使這個市區能夠得到繁榮和平衡的發展,同時也給中央行政區提供了充足的用地,可以建設功能完善的行政工作區和生活區。這也為保護曆史名城、全麵改善和整治被破壞的地段和落後的市政實施,實現現代化改造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建議還說明,這樣規劃是比較經濟合理而又便利的,可以避免占用城市中心地區業已稀少的空地,避免新建築擠在文物地段,損害其環境,還可以避免大量拆除民房,勞民傷財。這個建議安排了14平方公裏,為集中建設政府機關提供了充足的發展用地,為成立一個現代化行政效率的政治中心創造了必要的、良好的條件。在行政辦公區,北側和西側安排了工作人員住宅區和預留地。計劃按照“鄰裏單位”建造住宅。“鄰裏單位”是從英國借鑒來的,指完善的住宅區,相當於現在“小區”的概念。這樣的布局無疑使工作人員方便工作,也可以避免一個大院裏辦公和住宅混雜之弊。
對於中央行政區的布置梁思成也提出了建議:不要模仿歐美19世紀以來產生的破壞交通幹線的錯誤。他主張要保留中國都市結構的優美特征,建設中心線布局,使每一個單位有足夠的空間,襯托東方藝術組織,這種空間部署最符合現代空間的比例,容易控製交通和停車問題。他主張行政區的建設要有陽光和綠地,還要控製建設用地和建築的比例,容積率不能過高,容積率過高就是擁擠。如果建築密度過大,土地負擔過重,建築師也難做良好的環境設計。他嚴格限製的主張,也是我們現在沒有做到的。這樣的做法有很多好處,舊城可以得到保護。北京的舊城作為中國的古都,是第一座曆史名城,梁思成對曆史名城的保護做了概述,他說北京城之所以以藝術文物而著名,就是因為它是原有計劃的壯美城市,而到現在仍然很完整的保存著,北京的建築形體,因為它的街道次序都有極大的藝術價值,非常完美,所以北京舊城區保留了中國古代規劃,具有都市計劃,傳承完整藝術的事物,這個事物的特征在世界上是罕貴無比的。一些歐洲中世紀知名的大都市,—比如巴黎、莫斯科、倫敦在工業化突變的過程中,都把城牆、城堡拆毀了。把城牆和城堡到20世紀還完整的保留下來的中世紀大城市隻有北京,是舉世無雙的國寶,也是人類共同擁有的珍貴的文化遺產。
梁思成提建議的時間是1950年,北京的城牆、城樓還基本完好的保存著。有位世界知名的美國的規劃學者埃德蒙·培根(EdmundN.Bacon)在他的《城市的設計》一書講,“北京可能是人類在地球上建造的最偉大的單個作品,這座中國城市設計為皇帝的住所,意圖標誌出宇宙的中心。這個城市十分講究我們今天所不關心的禮儀的程式和宗教信條,然而它的設計是這樣的一個光輝,為我們今天的城市提供了豐富的思想寶庫。”所以多中心的總體布局為北京的舊城保護提供了最必要的條件,也為機關提供了適當的位置和用地。中央政府各個部門之間可以便利聯係,還可以形成中央行政區宏偉的建築群,做到古今兼顧,新舊兩利的原則,避免了兩敗俱傷。梁思成說嶄新的全國政治中心的建築群決不能放棄自己合理的安排次序,而去夾雜在原有文物布局和舊市中間,一方麵損失舊城體形的和諧,或者侵占市內不易得到的文物風景區、大量的住宅和已有相當基礎的商業區;另一方麵也受到極不合理的限製,全部淩亂,沒有中心。在舊城裏麵搞國家的行政中心,實際上也是很困難的。1950年初就在舊城裏麵建了幾個部的辦公樓,就是長安街的紡織部、煤炭部、外貿部,後來連續不斷地在二裏溝、三裏河一直到六部炕建,再後來在長安街以南建,實際上還是在城外建,正是梁思成說的全部淩亂,沒有中心,形不成像樣的建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