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情係唐代木結構建築(3 / 3)

終於在1937年6月26日,大佛光寺向梁思成展示了它輝煌壯美的身姿。

它是一座雄偉的建築,它有巨大、堅固和簡潔的鬥拱,超長的屋簷,一眼就能看出其年代已久遠。但它能比我們以前發現的木建築更古老嗎?難道它就是敦煌石窟壁畫中所展示的佛光寺嗎?難道它就是我們夢寐以求的一座唐代木結構建築嗎?高大的門登時就被我們打開了,裏麵寬有七跨,在昏暗中顯得更加輝煌無比。

然而真正的調查和判斷是困難的,它究竟是不是唐代木構建築,究竟建造於何年,千年的滄桑變遷中,它是否被後世徹底改建過。

6月27日,艱難的考證工作開始了。

佛光寺正殿居於十多米的高台之上,正殿橫長三十四米,內殿縱深二十米,殿中有一座巨大的佛壇,赫然聳立佛像三十餘尊,周邊是一圈五百羅漢的塑像,整座殿宇淨高近九米。

塑像、鬥拱、梁架、藻井以及雕花的柱礎都看過了,無論是單個還是總體,它們都明白無誤地顯示了晚唐時期的特點。

這時候,梁思成他們焦灼地想知道它的確切建造年代。

當梁思成踏進屋簷下的空隙時,他忽然看見梁架上,有古法“叉手”的做法是國內木構中的孤例,這種做法隻有在唐代繪畫中才有。這樣的意外,使他們如獲至寶。當他們終於從屋簷下,鑽出來呼吸新鮮空氣的時候,發現在背包裏爬滿了千百隻臭蟲。可是發現的重要性和意外收獲,使得這些日子成為他多年來尋找古建築中最快樂的時光。

6月28日,也就是梁思成在佛光寺的第三天,他們終於有了最重大的發現,林徽因注意到在一根大殿梁的根部有很淡的墨跡。這個發現對他們有如電擊一般,沒有比寫在梁柱上或刻在石頭上的日期更讓人喜歡的東西了!那富麗堂皇的建築已在麵前,但怎樣確認它的建造日期呢?唐朝從公元618年一直延續到公元906年,現在這帶有淡淡字跡的木頭即將提供盼望已久的答案。林徽因從下麵各個角度辨認,離地兩丈有餘的橫梁上的字跡,她依稀地看到“佛殿主女弟子寧公遇”,原來出資建造這座廟宇的是一位女施主。同樣身為女性的林徽因激動擔心,是否是自己的想象產生了幻覺?她快步跑出大廳,在她記憶中,外麵台階前麵的金樁上似乎有同樣的字跡,這絕不是一個偶然的巧合,在那座現在完全保護的頂樁上,赫然寫著同樣的句子:“佛殿主女弟子寧公遇”,金樁上刻著的年代是唐大中十一年,相當於公元857年,橫梁和金樁上的字跡吻合在了一起。

那個身著便裝,坐在平台一端,被巨大天王像擋住的女人,並不是僧人說的武則天,而正是出資建殿的施主——寧公遇本人。

佛光寺,一座建造在唐代857年的木結構建築。那天夕陽西下,映得佛光寺一片紅光,這是梁思成開始野外調查以來最高興的一刻。他們將帶去的全部的應急食品,沙丁魚、餅幹、牛奶、罐頭統統打開,慶祝當時這一偉大發現。

這是他們這些年的搜尋中所遇到的惟一唐代木構建築。不僅如此,在這同一座大殿裏,他們找到了唐朝的繪畫、唐朝的書法、唐朝的雕塑和唐朝的建築。個別地說,它們是稀世之珍,但加在一起,它們就是獨一無二的。

年僅36歲的梁思成,站在這座輝煌的古廟前激動不已,而戰爭來了,這一中國建築史上最偉大的發現,頓時顯得無足輕重,整個民族在為生存而流血,作為一個建築學者的梁思成,隻能以執著而漠然的方式,完成他那一代人應該完成的發現。

1937年7月9日,北平晨報上登出一則消息,說是梁思成從五台佛光寺打電報回北京,報告發現了唐代建築寺院,而就在這張報紙的第三版上,還報道了七七事變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