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培養人才,徐向前十分重視院校的戰略作用。他說:"重視知識,尊重人才,院校要做表率。軍隊院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不是說"院校是集體幹部部"嘛,這個集體幹部部,一是選好學員,經過培養、訓練,使他們真正成為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一代新人;二是要善於發現人才中的尖子,提出大膽破格使用的意見。經過軍隊院校培養、推舉出來的人,必須思想好、作風好,具有現代化戰爭的科學知識,必須有指揮、管理的能力,必須有較高的政治理論水平。"
還在1981年的時候,他就提出:"幹部一定要經院校培養,不經過院校培養,不能提為幹部。"一開始這樣做的時候,一些人不理解。一些幹部,甚至是高級幹部因基層幹部缺額而不斷反映意見。徐向前聽到這些意見,強調機關幹部下基層,但對提幹要經院校培養這一條,硬是不鬆口。1982年,他在同楊得誌、張震談話時強調,直接提幹不能允許,直接提拔的也要經學校。作為一個軍官,要象個軍官的樣子,至少要懂得連隊管理、初級戰術。不經過院校、教導隊訓練怎麼行!我們還是要講科班出身。經過幾年的努力實踐,形成了製度,也就被人們普遍接受了。徐向前還強調,院校要實行三級製:初級院校、中級院校、高級指揮院校,以培養各級指揮人才。
為了培養人才,徐向前針對"左"的思想的影響,指出,在科學文化上,我們要學習外軍的有益經驗。1984年,他批評說,現在有些人還沒有從"左"的思想中完全解脫出來,雖然口頭上講要重視知識分子,發揮知識分子的作用,可是在實際工作中,卻仍然習慣於用老眼光看人。說是要"選賢任能",實際上看人選人往往偏重於資曆,而不注重科學文化水平,看他是否有真才實學。這種老框框,是不適應我軍建設發展的要求的,是落後於時代潮流的。他進一步分析說,由於軍事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各國的軍隊都十分重視提高軍官的科學文化水平。他說,據最近的一些資料介紹:在美國軍隊中,百分之九十八點六的軍官,都是大學畢業或肄業的文化程度;在蘇聯軍隊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團級指揮員和全部的旅以上的指揮員,均受過高等軍事教育,戰略火箭軍中百分之百的人,受過高等教育;日本軍隊計劃在1984年,把全部的現役軍官提高到大學畢業水平。我們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軍隊,不能機械地學習外國經驗,但在科學文化知識這一點上,決不允許落後,必須迎頭趕上去。
不但要善於培養人才,還要善於識別人才,選擇人才,愛護人才。他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和社會上存在的帶普遍性的問題,提出了一係列值得深思的觀點:第一,要提倡訪賢,善於識別人才。他說,認識真理,鑒別一種事物,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識人才,發現人才,比鑒別其他事物更難。真正的人才,往往不是裝在檔案袋裏,不是寫在鑒定表上。對於人的了解,光憑個人印象,光憑聽聽彙報,是不行的。要腳踏實地地去考察。中國曆史上有許多訪賢的故事,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至今傳為佳話。實踐當中出真知,群眾當中出能人。脫離實踐和群眾,憑道聽途說,是不可能了解人、發現人的。大家常常講伯樂識千裏馬的故事,真正的今天的伯樂,是有黨性、有知識、有眼力的。知人,方能做到善任。選人的人,如果知識淺薄,又帶上有色眼鏡,搞派性,肯定要把人看偏。因此,在軍隊工作的改革中,很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是,一定要把那些有知識、有文化、懂專業,又公道正派的人,選到人事部門。真伯樂多了,才能識別出真正的千裏馬。要提倡領導幹部訪賢,會發現人才的領導,才是好的領導。
第二,選擇人才,要防止求全責備。他批評說,"金要足赤,人要完人"是不對的。任何人都有優點、長處和缺點、弱點,求全責備,百般挑剔,往往會把真正的人才看偏。他還別具慧眼,提出了一個振聾發聵、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凡是有知識、有才學的人,多有獨立見解,勇於思索,勇於探求真理,勇於提出問題。決不能把這樣的人看成"清高自傲"、"單純業務觀點"。"四人幫"不是鼓吹過"知識越多越反動"嗎?這個流毒和影響,必須徹底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