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順應時代潮流(1)(1 / 3)

一、明大勢

1951年5月25日,在北京通往莫斯科的列車上,徐向前正在閉目凝思。此刻,他不僅是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而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工代表團團長。他正肩負著黨賦予的重大使命前往蘇聯。團員有長期從事軍工工作的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劉鼎、科技專家錢誌道、總參作戰局副局長張清化、炮兵參謀長賈濤、中國駐蘇使館商務參讚江澤民和武官吉合等。

徐向前此行的任務是:前去和蘇聯談判,一是購買武器裝備;二是多搞點技術項目,發展自己的兵工廠。

顯然,這是人民解放軍向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發展的需要。在過去的20多年裏,人民解放軍依靠自己的政治優勢,用"小米加步槍",打垮了反動派的"飛機加大炮"。新中國成立後,人民解放軍的發展已進入了高級階段。

"為了保衛祖國免受帝國主義者的侵略,依靠我們過去和較為落後的國內敵人作戰的裝備和戰術是不夠的了,我們必須掌握最新的裝備和隨之而來的最新的戰術。我們必須向蘇聯的軍事科學學習,以便迅速把我軍提高到足以在現代化的戰爭中取勝的水平。""為了建設現代化的國防,我們的陸軍、空軍和海軍都必須有充分的機械化的裝備和設備,這一切都不能離開複雜的專門的技術。今天我們迫切需要的,就是要有大批能夠掌握和駕馭技術的人,並使我們的技術能夠得到不斷的改善和進步"。毛澤東的這些訓詞雖然寫於1953年,但卻反映了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黨中央對發展武器裝備和軍事技術,對軍隊現代化、正規化的高度重視。這是對人民解放軍發展趨勢的深刻把握。

徐向前這次去蘇聯,所肩負的正是軍隊現代化、正規化的任務。經過五個月的談判,徐向前圓滿完成了毛澤東、黨中央交給的任務。雙方代表團簽署的各項協議,為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正規化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幫助。

然而,當人民解放軍在現代化、正規化的道路上正在大步前進的時候,卻受到了"左"的思想的幹擾和破壞。1958年錯誤地開展了反"教條主義"的鬥爭,嚴重幹擾了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進程。尤其是林彪主持軍委工作以後,打著"突出政治"的旗號,把軍隊的工作搞得相當亂,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已是無從談起了。對此,徐向前十分焦慮。他後來指出,建國以來,我們軍隊吃了兩個大虧,一是反對正規化吃了虧,二是反對"教條主義"吃了虧。

當"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結束,中國重新走上健康發展道路的時候,人民解放軍的建設也終於迎來了明媚的春天。1978年3月,當徐向前出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的時候,他積極配合鄧小平、葉劍英同誌,為軍隊的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大聲呼喊,精心籌劃。

1979年1月,當標誌著黨的指導思想重大轉變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剛剛結束,徐向前就征得鄧小平的同意,召開了軍委座談會。

1月2日,徐向前在會上再次發言,首先就軍隊現代化問題發表意見。他說:"這次會議開始時我講過,中央工作會議和三中全會決定,全黨工作的著重點要轉移。我們軍隊按照中央的決策,也有個轉移問題,要實現軍隊現代化。國防現代化是四個現代化的組成部分。國防現代化同國民經濟、科學技術、文化教育是緊密相聯的。國防現代化包括著國防工業、軍事科學技術的現代化,軍隊隻能解決軍隊本身的現代化問題。國防現代化,一個是人的問題,一個是物的問題,我們的困難很大很大,需要我們去克服,需要我們去解決。這個問題由來已久,我是非常非常著急,晚上都睡不著覺,我是很擔心的,大家也很著急。現在,幹部老了,軍隊的文化水平低。物的問題,沒有現代化的武器裝備,現有的東西很落後,怎麼現代化?著急不著急?所以,我們講解決軍隊現代化,有待我們長期的、不斷的、艱苦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難。短期解決不了,輕而易舉也解決不了。"

徐向前對軍隊現代化的關切之情,溢於言表。一句"非常非常著急",一句"晚上都睡不著覺",表現了老帥對人民軍隊前途、命運的拳拳赤誠之心。

會後,各總部、各軍區就軍隊機構臃腫這一老大難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1980年3月,經鄧小平批示,徐帥主持召開軍委常委擴大會議,集中討論軍隊的精簡整編問題。這是軍隊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關鍵意義的一件大事。

會議討論把軍隊員額壓縮50萬,報中央後,確定再壓縮50萬。不但壓縮定額,還對總部有關機構進行了調整。將軍委炮兵、裝甲兵、工程兵合並到總參,各成為總參的一個部;鐵道兵和鐵道部合並;各軍區的炮、裝、工相應地合並到軍區司令部。

會議結束時,徐向前又一次深情地發言。他說:"在座的都是老同誌,六十歲以下的不多,但大家壯心不已,都有一股勁,有信心,都想把軍隊建設搞上去。所以盡管軍隊的問題很多,隻要有這股勁,我相信是能夠把我軍搞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