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場上,徐向前既是敢打硬仗、惡仗的統帥,又是愛兵如子的模範。解放戰爭後期一直跟隨徐向前在前線的晉冀魯豫軍區宣傳部長任白戈同誌,回憶了他親眼目睹的徐向前這方麵的事跡。他寫道:
"令人難以忘懷的是徐向前愛兵如子。他不僅經常深入連隊,關懷基層幹部戰士,與他們打成一片,更主要的是在部署和指揮作戰時,係幹部戰士的安危於心間,盡一切可能減少部隊的傷亡。因而,每次戰鬥他都冒著敵人密集如雨的槍彈,到距前線最近的指揮所或觀察所,指揮作戰"。
"記得在第一次攻打臨汾時,部隊實行炮火轟擊,未能打開城牆,還造成一些傷亡。這時,前線指揮員打電話給徐司令員,要求搭雲梯,實行強攻。在指揮所裏,我見他沉思了一下,即回答:用這個辦法攻城,會給部隊造成很大的傷亡,可考慮改用別的辦法,我們要愛惜每一個戰士的生命,毅然下令停止進攻。臨汾戰役結束後,在一次會上,他對指揮員講:"我們要把戰士看成我們的親兄弟,當作自己的親子女一樣愛護、痛惜。你們想,老百姓在艱難之中,把兒女從小養大成人,送到我們部隊來,如果蠻幹,不講戰術,造成不必要的傷亡,怎麼對得起老百姓啊!你們自己也有兒子嘛!"
"還有一件事,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在臨汾戰鬥中,八縱隊二十四旅旅長王墉同誌,在觀察敵興隆店高地敵情時,被守敵發現,向他開槍射擊。王墉同誌不幸中彈,光榮犧牲。徐司令員得知噩耗後,悲痛不已,流下了熱淚。他對我們講,王墉同誌是東北大學的學生,吃過很多苦,到部隊後英勇殺敵,身經百戰,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將才。這番話,表達了他對王墉同誌的深切懷念和痛惜之情"。
徐向前的一些老部下,還回憶起這樣一件事:1948年,運城戰役後,一個士兵因為不願離開家鄉而開了小差,後又回到了連隊。他的連長對他采取了汙辱性懲罰。徐向前知道後很生氣,指示政治部抓住典型,對部隊進行紀律教育和愛兵教育。他在講話中說:"幹部首先是士兵的同誌,是士兵的師長,是士兵的表率,是士兵的知心朋友。然後,你才能把士兵帶好,才能使各個出身不同、性格不同的戰士,變成一個戰鬥的整體,部隊才能有真正的戰鬥力。"
當徐向前已經80高齡的時候,他對士兵仍然一往情深。冬天,他親自到警衛班的宿舍,摸摸被子厚不厚,暖氣熱不熱。節假日,他派人把水果、月餅等送到戰士手中。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作戰,有一批幹部、戰士致傷致殘。國務院下發的有關文件中規定對各地傷殘戰士"酌情安排工作"。但是,有一些地區卻把殘廢軍人當成包袱,致使一些傷殘軍人沒有工作,生活遇到了很大困難。昆明街頭出現殘廢軍人佩帶勳章乞討的情景。徐向前得知這一情況後,心情十分沉重,當即提出:幹部戰士戰鬥中負傷致殘,戰後給予妥善安置,這是我們的光榮傳統。但從最近一些反映來看,有些地方的安置工作很不得力,影響軍心。請軍委辦公會議研究,並請總參謀長楊得誌在中央書記處開會時嚴肅提出。軍隊要求不要太高,但地方上一定要負責安置好。可否撥專款解決,專款專用,請參酌。楊得誌在中央書記處會議上宣讀了徐向前的這番話,得到了書記處的高度重視。很快,國務院重新下發文件,規定對殘廢軍人"一定要安排工作"。從"酌情"到"一定",反映了徐向前對戰士的一片關切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