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培養優良的戰鬥作風
攻下臨汾城後,徐向前發現有一股逃敵,便命令某部去追殲。當時部隊已打得十分疲勞,連續十多個小時未吃飯了,而且部隊打得也很散,正在準備休整。徐向前問明情況後,毫不含糊地說,再堅持五分鍾,打完仗後再吃飯休息,團長、營長走在頭,集中一個班走一個班,集中一個排走一個排,非將敵人消滅不可。當時部隊有些遲疑,但在徐向前的命令下,還是硬著頭皮衝出去,完成了追殲任務。事後,戰士們深感徐向前司令員的指示英明正確。因為我們最疲勞的時候,敵人更疲勞。此時不打,豈不遺患將來。徐向前提出的關鍵時刻"堅持最後五分鍾",成了廣大指戰員在困難時刻最響亮的口號。
晉中戰役時,擔負董村阻擊任務的部隊,是十八軍分區的第四十一團。這個團麵臨的敵人是閻錫山具有現代化裝備的經過嚴格訓練的野戰軍的攻擊。敵人上有飛機,下有裝甲車、火炮、輕重迫擊炮70餘門。四十一團全體指戰員發揚了頑強的戰鬥作風,連續四晝夜,先後擊退了敵人九個加強團的連續進攻。敵總指揮趙承綬和三十三軍軍長沈瑞親自上陣督戰,始終未能攻破董村陣地。部隊打得最艱苦的時候,該團三營隻剩下政治教導員、指導員和排長各一人,戰士也隻剩下三五人。在情況十分危急的時候,徐向前命令:"就是打剩下一個人,也要守住陣地,堅決守住董村防線,誰放跑了敵人,誰負責!"
在部隊的英勇抗擊下,敵人終於被打退了,董村陣地守住了。
這是徐向前指揮作戰的兩個片斷,也從一個側麵反映了徐向前指揮的部隊頑強的戰鬥作風。這種戰鬥作風,是徐向前在長期建軍和作戰實踐中著力培養出來的。
徐向前認為,作風就是戰鬥力。一個革命政黨,要有好的黨風,才能團結群眾,實現自己的綱領、路線。同樣地,一支革命軍隊,也必須具有好的戰鬥作風,才能執行革命的政治任務,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由此,他在紅軍時期就十分注意部隊作風的培養。他把紅四方麵軍在長期的作戰實踐中形成的戰鬥作風概括為"狠、硬、快、猛、活"五個字,認為這是紅四方麵軍的特點和優點之一,是這支部隊能壓倒一切敵人和困難,而不被敵人和困難所壓倒的重要因素。在《曆史的回顧》中,徐向前對紅四方麵軍的戰鬥作風作了生動的介紹和深刻的分析。
首先是狠。
徐向前認為,在體現紅四方麵軍戰鬥作風的五個字中,這個"狠"字,是首要的、根本性的東西,貫穿於紅四方麵軍的全部戰鬥活動中。不論打小仗或打大仗,遊擊戰或運動戰,進攻或防禦,正麵突擊或迂回包圍,分散襲敵、擾亂或集中主力殲敵,內線轉戰或外線出擊,一言以蔽之,部隊從上到下,自始至終,都有一股狠勁:有敵無我,有我無敵,不消滅敵人,決不甘休。
徐向前還指出了這個"狠"字的具體表現,他說:那時,部隊作戰一不為錢,二不為官,一心一意要消滅敵人。指戰員不是怕打仗而是盼打仗,巴不得天天有仗打,天天捉俘虜、繳武器彈藥。如果一兩個月不和敵人交鋒,下麵急得像開鍋似的,意見一大堆,領導上要做許多思想工作。相反,戰鬥任務一下達,幾乎用不著費唇舌,下麵就忙活起來,人人生龍活虎,個個摩拳擦掌,把槍支、子彈、草鞋、幹糧袋弄得好好的,隨時準備投入戰鬥。
徐向前繼續分析說,打仗,不僅要吃大苦,耐大勞,而且要流血,要死人。戰役戰鬥的準備和進展過程中,連續行軍,連續作戰,頂酷暑,冒嚴寒,喝不上水,吃不上飯,幾天幾夜睡不上覺,是家常便飯。每個戰役戰鬥的勝利,都要付出血的代價---少則幾十人、多則幾百人甚至上千人的傷亡。然而,部隊硬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為了徹底消滅敵人,解放受苦受難的工農大眾,什麼饑寒呀,苦累呀,危險呀,傷病呀,流血犧牲呀,通通不在話下。"怕死不革命,革命不怕死!""不消滅敵人,不是英勇的紅四方麵軍!"是廣大指戰員的響亮戰鬥口號。隻要槍聲一響,指揮員把駁殼槍一舉,喊聲:"同誌們,跟我來!"戰士們就奮不顧身,前仆後繼,撲向敵人,直至將敵人摧垮和消滅。大家把在戰場上的英勇犧牲叫做"革命到底",認為這是一個紅軍指戰員的神聖歸宿,因而也是最大的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