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啟榮對八路軍的進攻不是孤立的。徐向前很清楚,山東頑固派的首領是國民黨山東省主席沈鴻烈。秦啟榮和沈鴻烈,一個在台前,一個在台後,一唱一和。他們打日本外行,反對共產黨很內行。他們對共產黨和八路軍是見人就捉,見槍就下,見幹部就殺,有損抗戰的力量,亦在所不計;還提出,"寧亡於日,不亡於共";"日可以不抗,共不可不打"等口號,其反共的反動麵目暴露無遺。
在冀南時,徐向前曾會見沈鴻烈,同他談過抗日的問題。沈鴻烈對抗日表現不熱心,隻是反複要求徐向前限定八路軍在山東的遊擊隊人數,劃定占領地及防區。徐向前反問他:"你們在山東的部隊限額是多少?你們的防區在什麼地方?"沈鴻烈無話可答。徐向前還說:"抗日需要多少遊擊隊,我們就發展多少;抗日需要到哪裏,我們就到哪裏。在中國的土地上,總不能讓日本人橫行,而對抗日軍民加以限製吧!那次會談無結果而散。
徐向前到山東後,沈鴻烈不僅唆使秦啟榮等接二連三地向八路軍進攻,而且以政府名義,勒令八路軍撤銷北海督察專員公署和北海、北寧銀行,將諸城、海口交還政府,極力推行分化孤立、封鎖給養、武裝威脅、收買繳械等反共反八路軍的政策。山東縱隊有一個統計數字,1939年6月到12月,國民黨頑固派向山東縱隊所屬部隊進攻90多次,殺害軍民1350多人,還扣押幹部戰士近千人。這就是說,山東縱隊的戰鬥力,半年多就叫頑固派給消耗2000多人,而在這段時間裏,山東縱隊同日寇、偽軍作戰200多次,消滅敵偽4500多人,本身僅傷亡1200多人。
對於像沈鴻烈、秦啟榮這樣的頑固派,徐向前認為,必須給以堅決的反擊。1939年8月下旬,徐向前親自部署了山東縱隊在魯中淄河流域的反頑戰役。這次戰役,有一、三、四3個支隊參加,連戰幾日,拿下淄川、博山以東之峨莊、太河、朱崖等地,消滅秦啟榮頑軍一部,收編一部,繳槍2000多支,殘部逃到張(店)博(山)路以西去了。
一一五師和山東縱隊其他各支隊,也在各地區開展反頑鬥爭,打擊了國民黨頑固派的囂張氣焰。
在對頑固派軍事打擊的同時,徐向前還通過接受記者采訪、發表演講、贈畫題詞、發表通電等各種方式,大造輿論,揭露頑固派假抗日、真反共的醜惡行徑,提醒人們注意頑固派的投降妥協危險。
在反磨擦戰中,徐向前十分注意按照黨的統一戰線政策和策略行事,采取了區別對待的方針。首先是把於學忠和沈鴻烈區別對待。徐向前進入山東不久就發現於學忠與沈鴻烈有矛盾,認為於學忠是中間派,有團結爭取的可能。因此在孤立打擊沈鴻烈的同時,對於學忠則以爭取團結為主,積極做他的統戰工作。結果,後來的事實證明,於學忠在反磨擦戰中,始終持中立態度,沒有與頑固派合流來攻擊八路軍。在於學忠、沈鴻烈以下,徐向前又把秦啟榮等頑固反共者和其他一些國民黨將領區別開來。山東地區國民黨軍隊為數眾多,最多時大小達200多股,20餘萬人。這些部隊的首領中,有傾向抗日的較進步者,有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頑固派,也有徘徊於左右之間的中立分子。對他們的政策分別為團結、打擊、爭取。打擊的主要對象是秦啟榮。正如徐向前所說:"那時,同我們搞磨擦的不隻是秦啟榮一個人,還有王洪九(國民黨遊擊第十支隊司令)和張裏元(國民黨遊擊第一縱隊司令)等人。王洪九駐地靠日本人的據點很近,很容易同日本人勾結起來,不好武裝解決。像他這樣的情況,我們采取了警惕他暫不動他的方針。張裏元這個人和王洪九有區別,和秦啟榮更不一樣,他雖然和我們不能很好合作,但我們到他的防地裏,他也不把你怎麼樣,你路過他的防地去打日本,他也讓你過去,對於這樣的人,我們采取了盡量爭取的方針。至於對秦啟榮,我們大家是比較一致的,非反擊他不行。"
徐向前在山東所領導的反磨擦戰,沉重地打擊了頑固派的猖狂進攻,廣大民眾也認清了他們的真實麵目,更加增強了堅持敵後抗戰的信心,從而使根據地的抗日民主政權得到了鞏固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