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從黃埔生到元帥(3)(1 / 3)

1933年10月,蔣介石任命敵三十一軍軍長劉湘為四川"剿匪"總司令,糾集140餘團,兵分六路,向川陝根據地發動了六路圍攻。

徐向前運用"收緊陣地,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經10個月作戰,使劉湘的"六路圍攻"徹底破產。正當徐向前在川陝鏖戰的時候,中國革命的形勢發生了新的變化。

1934年秋,中央紅軍由於"左"傾冒險主義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被迫離開中央蘇區,開始了戰略轉移。

對於這一重大的戰略行動,徐向前十分關注。他親自向電台負責人交代:要隨時注意偵聽、破譯敵人的電訊,及時向黨中央和中央紅軍提供情況。徐向前深深感到,中國革命又處在一個嚴重困難的關頭。

這時,蔣介石在大舉圍堵中央紅軍的同時,加緊"川陝會剿"的準備,企圖一舉消滅紅四方麵軍。川陝蘇區雖然取得了反六路圍攻的勝利,但經過10個月的戰爭消耗,紅軍和人民都受到了重大的損失。大巴山下,到處是荒蕪的土地,到處是饑餓的人群。

形勢十分嚴峻。張國燾整天愁眉苦臉,打不起精神。他曾探詢徐向前的意見,想放棄川陝蘇區,去漢中地區。徐向前不同意。他說:"漢中地區是去不得的,南麵是巴山,北麵是秦嶺,回旋餘地不大。我們還是依托老區想辦法為好。"11月中旬,在巴中清江渡召開的軍事會議上,徐向前提出了下一步的戰略行動計劃:依托老區,發展新區,以打擊胡宗南部為主要目標,奪取甘南的文(縣)武(都)成(縣)康(縣)地區,將川陝根據地,發展為川陝甘根據地。這一計劃在會上被通過。

會後,紅四方麵軍趁胡宗南部剛入川,立足未穩之際,發動了廣昭戰役。

正當徐向前指揮廣昭戰役之際,中央紅軍已離開遵義,向赤水城前進。1月22日,中共中央及軍委致電紅四方麵軍領導人,通報了中央紅軍的戰略行動方針,要求紅四方麵軍積極策應。

為策應和迎接中央紅軍入川,1935年3月28日,徐向前率軍渡過嘉陵江,24天之內,連克閬中、南部、昭化、劍閣、平武、北川等九座縣城,控製了東起嘉陵江、西至涪江,縱橫300裏的廣大區域。

6月8日,李先念率領的紅四方麵軍先頭部隊與紅一方麵軍先頭部隊在夾金山北麓勝利會師。

6月12日,徐向前在理番代表紅四方麵軍領導人親筆起草了致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央領導的信。

信中詳細介紹了川西北的敵情我情,認為:"西征軍萬裏長征,屢克名城,迭摧強敵,然長途跋涉,不無疲勞,休息補充亦屬必要,最好請西征軍暫住後方固陣休息補充,把四方麵軍放在前麵消滅敵人,究以先打胡先打劉何者為好,請兄方按各方實況商決示知為盼。"並熱烈地表示:"紅四方麵軍及川西北工農群眾,正準備以十二萬分的熱忱歡迎我百戰百勝的中央西征軍。"這封機密信件,徐向前派警衛員帶一個警衛班送到懋功。並再三叮囑:"信一定要送到毛主席手裏。"6月14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央領導同誌到達達維鎮。當晚,兩個方麵軍舉行了勝利會師大會。毛澤東在會上發表了講話,號召紅一、四方麵軍全體同誌,在黨中央的領導下,互相學習,親密團結,完成黨所給予的一切任務。

在會師後的戰略行動方針問題上,張國燾同黨中央發生了分歧。6月26日,黨中央在兩河口召開會議,作出了《中央關於一、四方麵軍會合後戰略方針的決定》,指出,兩軍會合後的戰略方針是,集中主力向北進攻,在運動中大量消滅敵人,首先取得甘肅南部,以創造川陝甘蘇區。

張國燾在兩河口會議上雖表示同意黨中央的北上《徐向前軍事文選》,解放軍出版社1993年版,第9頁。

方針,但在會後又提出與中央決定完全相反的南下川康邊的主張,並製造謠言,詆毀中央路線,攻擊中央領導人,挑撥紅四方麵軍同中央紅軍的關係,進行破壞黨和紅軍團結的活動。當紅軍分為左、右兩路軍從毛兒蓋分兵北上時,張國燾又背著黨中央電令陳昌浩率右路軍南下,並企圖危害黨中央。

黨中央為貫徹北上方針,決定率一、三軍團先行北上。在紅一方麵軍主力北進時,紅四方麵軍中曾有人請示是否派部隊攔阻,徐向前一聽就火了,斬釘截鐵地說:"哪有紅軍打紅軍的道理!叫他們聽指揮,無論如何不能打!"徐向前在關鍵時刻為維護黨和紅軍的團結,立下了特殊的功勳。

南下期間,徐向前和朱德、劉伯承等人對張國燾分裂黨的罪惡行為,進行了抵製和鬥爭。張國燾在卓木碉召開高級幹部會議,宣布成立偽中央。徐向前表情嚴肅,坐在角落裏沉悶地抽煙,一言不發。會後,張國燾找他談話,他明確表示:黨內有分歧,誰是誰非,可以慢慢地談,總會談通的,把中央罵得一錢不值,開除這個,通緝那個,隻能使親者痛,仇者快,即使是中央有些做法欠妥,我們也不能這樣搞。現在弄成兩個中央,如被敵人知道有什麼好處嘛!南下期間,紅四方麵軍先後發起綏(靖)崇(化)丹(巴)懋(功)戰役和天(全)芒(山)名(山)參見《曆史的回顧》中,解放軍出版社1984年版,第46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