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客觀上的有利條件,仍然不能代替紅軍主觀上的努力奮鬥。作為一位人民軍隊的一方領導人,徐向前不僅善於領兵打仗,同時深深懂得創造革命根據地對於這支軍隊生存、發展的重大意義。而川北恰恰沒有經過大革命的洗禮,共產黨的活動薄弱,群眾對共產黨知之甚少。
在一次幹部會議上,徐向前闡述了紅軍分兵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的重要意義。他說,天下窮人是一家,群眾對你有了"一家人"的感情,才能相信你的宣傳,跟你鬧革命,否則,雷打他也不會動彈的。要使群眾相信,紅軍就是穿上軍裝、拿起武器的窮人,是窮苦人自己的隊伍,是全心全意幫助窮人翻身解放的。正是根據這一思想,徐向前和紅軍廣大指戰員一《曆史的回顧》中,解放軍出版社1984年版,第256~257頁。
起,開展了以土地革命為中心的各項工作。
(一)分兵發動群眾。紅軍既是戰鬥隊,又是工作隊、宣傳隊。各部隊陸續抽調了數以千計的指戰員,由師、團政治部主任帶領,組成工作隊,宣傳和組織群眾。工作隊員走村串戶,深入到廣大貧苦農民之中,幫群眾挑水、砍柴、背糧,很快和群眾打成一片,得到了群眾的信任。
(二)開倉分糧,平分土地。這是紅軍發動群眾的基本武器。廣大農民祖祖輩輩受封建地主階級的壓迫和剝削,真是牛馬不如。如今紅軍來了,打倒了土豪劣紳,分得了土地,有了耕牛、房屋、山林,過上了從未有過的好生活。他們的革命積極性空前高漲,支援紅軍,努力生產,為建設根據地貢獻力量。
(三)發展黨員,建立黨組織。這裏黨的基礎薄弱。在紅軍的幫助下,地方黨組織很快建立起來。1933年2月,在通江縣召開了川陝省第一次黨代表大會。有了地方黨組織,就有了領導根據地群眾鬥爭的中堅力量。
(四)建立紅色政權。紅軍入川之初,從省、縣、區至各鄉、村,普遍建立了臨時革命委員會,履行政權機構的職責。臨時革命委員會擔負分配土地、組織生產、支援紅軍、肅清反動分子、動員群眾的任務。
1933年2月,正式成立了省蘇維埃政府。各級臨時革命委員會,也由正式的蘇維埃政府機構取代。紅色政權的普遍建立,標誌著川陝革命根據地的正式形成。
(五)擴大紅軍隊伍和建立地方武裝。土地革命開展後,廣大窮苦農民紛紛要求參軍,保衛勝利果實。
師、團均成立了新兵營、連,婦女獨立營也組建起來了。全軍發展到1.8萬人。李先念為十一師政治委員,王樹聲為七十三師師長。各縣區均建立了獨立營、連,鄉、村普遍有了赤衛軍組織。地方武裝的口號是"保衛地方,保衛家鄉"。他們負責維持地方治安,捕捉反動分子,協助紅軍做工事、修橋鋪路、偵察敵情等。
此外,還建立工會、婦女委員會等群眾組織,戒絕鴉片煙,肅清反動分子,打擊和瓦解土匪隊伍等。
大巴山下,出現了群眾鬧翻身、求解放的熱烈情景。
徐向前和廣大紅軍指戰員,正是以根據地為依托,立腳在川陝邊,繼續為新中國的誕生而英勇戰鬥著。敵人不會坐視紅軍的生存和發展。很快,四川軍閥的混戰暫告結束。蔣介石任命田頌堯為川陝"剿匪"督辦,企圖消滅紅軍。
紅四方麵軍總部立即在通江召開緊急軍事會議。
從實際出發,規定戰略戰役方針和戰術原則,是徐向前用兵的重要特點。他在分析了川北的地形和敵情後,建議以"收緊陣地"、"決戰防禦"的方針來打破敵人的圍攻,即以少許兵力,卡住山險隘路狹穀,憑險堅守,節節抗擊,逐次退卻,誘敵深入,消耗和疲憊敵人;待敵人兵力分散、疲勞沮喪攻勢衰竭時,我軍再舉行反攻,重點突破,兩翼迂回,一舉殲敵。
徐向前進一步分析說,川北與鄂豫皖不同,鄂豫皖地區適合打運動戰,搞"圍點打援",搞遠距離奔襲,這裏就得靠陣地戰和運動戰相結合,要搞新的打法。
徐向前的獨到見解,引起了熱烈的討論。會議完全同意這一新的作戰方針,並確定作戰事宜由徐向前負責。
根據這一戰略方針,1933年2月至4月,徐向前率軍作戰四個月,粉碎了田頌堯的三路圍攻。
緊接著,徐向前又接連指揮了三次進攻戰役:從8月12日開始到27日結束的儀南戰役,半個月之內殲敵3000餘人,攻占嘉陵江以東、以南大片地區,占領了100多口鹽井,解決了軍民缺鹽吃的困難;從9月22日開始到10月6日結束的營渠戰役,曆時14天,殲敵4000餘人;10月中旬,發起宣達戰役,曆時10天,殲敵6個團,俘敵4000餘人。
三次進攻戰役,使川陝根據地擴大到4萬多平方公裏,紅軍擴大到8萬人。紅四方麵軍創建的川陝根據地,是全國第二塊最大的紅色區域。徐向前的威名,震動了四川和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