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書法藝術(3 / 3)

唐代李世民(公元599年-649年),即唐太宗,高祖次子,公元626年,玄武門之為,今,不僅是一的,而在書法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為我國書法的的一。

世從,書法極其感興趣。他雖一^身戎馬倥傯,但隻要有空就揮毫作書。他的書法以虞世南為師,並極為推崇”二王”

(“二王”指王獻之和王羲之二位兄弟書法家)。據史書記載,李世民每得王帖,必親自銳意臨仿,而且還命令其子臨帖五百遍。因此他的書李世民!溫泉銘》

圖片出自楊寬金的!中國傳世書法”

法深得虞之雍容,羲之神髓。宋代朱長文曾在《續書斷》中將太宗書列為妙品,並評論道:”翰墨所揮,遒勁妍逸,鸞飛鳳翥,虯龍騰躍,妙之最者也。”另外李世民不僅重視書法人才,詔設弘文館,立書法一科,指定專門人士教授,而且身體力行,染指翰墨,開行書刻碑的先河。

他今傳世的書跡有《溫泉銘》、《晉祠銘》〈候風帖》等。《晉祠銘》,全稱《晉祠之銘並序》,刻於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碑高195厘米,寬120厘米。現存山西太原晉祠貞觀寶翰亭內。此碑的書法秀麗遒勁,渾然天成,筆畫結實爽利,毫無做作之態。清代楊賓〈伏瓢偶砂雲:”今觀此碑,絕以筆力為主,不以分間布白為何事,而雄厚渾成,自無一筆失度。”清錢大昕評曰:”書法與《懷仁聖教序》極相似,蓋其心摹手追乎右軍者深矣。”清人王佐作詩讚曰:”平生書法王右軍,鸞翔鳳翥龍蛇繞,一時學士滿瀛州,虞褚歐柳都拜倒。”$另外還有為驪山溫泉撰寫的一塊行書碑文《溫泉銘》,這也是他行書的代表作品之一。

此碑書風激越跌岩,字勢奇拗,神采飛揚,極富風韻,通篇流溢出一種虎步龍行,豪放不羈的開國帝王的英武氣概。啟功先生曾稱讚此帖:“爛漫生疏兩未妨,神全原不在矜莊;龍跳虎臥溫泉帖,妙有三分不妥當。”

自注雲:”其字結體每有不妥處,譬如文用僻字,詩押險韻,不衫不履,轉見豐采焉。”?不過原帖早佚,1900年曾在敦煌石窟,現藏於法國巴黎圖書館。

南宋吳玢(1093年-1139年),字晉卿,宋時為德順軍隴幹(今甘肅省靜寧)人,後遷居水洛(今甘肅莊浪)。吳玢出身貧寒,少時工於書,善騎射,是南宋當時與韓世忠、嶽飛齊名的抗金英雄,在西北戰場馳騁四十餘載,創下了和尚原、仙人關等許多輝煌戰績。甘肅莊浪縣於1991年建吳玢紀念館以紀念這位英雄。同時吳玢也是一位書法愛好者,並且在書法上卓有成就,曾有”閩中錦屏山間有其書,奇偉可愛”的記載。

元朝邊武(生卒年不詳)字伯京,甬東生、玉蓑漁者。隴西(今甘肅)人。以書法著稱於世,其行草以鮮於樞為師,並將鮮於樞獨特的回法得十,曾。長用,而且用轉,體邊武書法自然,字體講究骨力神韻。因此他的行草書均骨力勁健,飽滿深情並圓潤有力,蘊含著強烈的氣勢美。現已出版了〈他武行草千字文》,收入了他的一係列行草書作品]集中體現了邊武的書法特點。

明代李夢陽(1473年-1530年)字獻吉,號空同子,安化縣(今甘肅慶城縣)人。出身寒微,弘治六年中進士,出任戶部主事等官職,在位期間因嫉惡如仇,反對黑暗勢力幾度下獄。後又因替朱宸濠寫《陽春書。行,出文,的號,產生極大影響,堪稱明代”前七子”之領袖。另外,他的書法也頗具影響,尤為擅長行書,因此,今傳世之作多為行書,其書法運筆自然,渾然天成,剛勁有力。

清代的”蘭山二秀”指唐璉、朱克敏這兩位清代甘肅著名的書法家,因其書法作品中都達到了“行筆而不停,著紙而不刻,輕轉而重按,如水流雲行,無稍間斷,永存乎生意”的境界,故被世人譽為”蘭山二秀”。朱克敏(1792年-1873年),字時軒,號遊華山人、鳳林山樵,晚號太華山人,甘肅皋蘭(今蘭州)人。清道光八年中進士,自幼喜好書文,博通經史,吟詩撰文,造詣精深。而且書畫造詣皆佳,世人這樣評價道:”性通脫,口不談人短……喜詠吟,善書畫”?在書法上篆、隸、行、草諸體皆備,但最有創建的還數隸書,其筆法多同於鄧石如,但又能根據自己的審美趣味來改造隸書,蒼勁跌岩,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朱體隸書”。既不同於鄭板橋的”七分半書”,也不同於伊秉綬的”八分”之體,富有一種雄括、含蓄、靜穆之美,真正達到了“無意於佳”且”隨處立真”的自然狀態,給人以驚心動魄的審美感受。他流傳於世的書法作品甚多,有取法莊嚴渾厚的《衡方》、《閣》、《三公山》,自由豪邁的《石門頌》,還有優美秀麗的《曹全碑》等等,現在在北京故宮的書法藏品中就有其佳作不少,深受世人矚目。唐璉(1755年一1839年),字汝器,號介亭,別號棲雲山人,鬆石老人,甘肅皋蘭(今蘭州市)人,他、、書、、、、、等,多種於一,書,於,書於山人。他學書法十分用功,他的學生任國鈞說:“行年七十有餘,而畫法入唐,且能日作蠅頭千餘字,勤勤忘倦”?因此其書法,古樸雅健,蒼勁有力。正草隸篆都各有。書”法,其“書”,其“,“秀之“。他”,“,書法體形特異,號為”童子體”!。在這眾體中,行草成就較高,今流傳於世的也以行草書居多,都真正達到了返蹼歸真,自然天成的藝術境界。就拿晚年作品《傭璉行書七言對聯》來說,其用筆自然,風流圓潤,飄逸沉厚,上下聯錯落有致,方圓兼施,一氣嗬成;筆法如行雲流水,或連或斷,或輕或重自然天成;用墨粗細枯潤變化有致,善用膠,淡墨法結體上緊下鬆,以長勢為主,兼用方、扁體;造型優美別致,變化多姿,章法協調,布局氣貫日月,厚而不實,虛而不空,恰到好處;落款鈐印與正文渾然一體,灑脫秀麗,飄飄然如有仙氣。另外還著有《證道錄》、《書畫瑣言》、仨十二品書》、《三十二品畫》《信手拈來》、《鬆石齋印譜》等作品,真可謂博大精深,集百家之長而無所不通。上世紀80年代,國家有關權威部門出版的《中國曆代書畫家大辭典》及《中國曆代書畫家名錄排序》收錄了唐鏈的藝術傳略,其作品被列國家規定的非出境品(是甘肅清代書畫家中唯一^的一-位),可見他在中國書壇畫苑中的重要地。

民國以來甘肅書法藝,了劉爾圻、範振緒、魏振皆、裴建準、尹健鼎、顧子惠、等。

為國學底蘊深厚、書法功底紮實、個性鮮明的文人書家。

並且積極參加書法社會活動,

對甘肅書法藝術的發展產生極大的引領作用。劉爾圻(1865年-1931年)字又寬,號曉風、果齋,別號五泉山人,甘肅蘭州人”。光緒年間中進士,翰林出身,後辭官歸裏,主講五泉書院,德高學富、名噪金城,為發展甘肅的文化教育事業,傾注了!”皆對魏碑用功尤深,頗有研究,字字揣摩,力爭尋求每一個字的最佳結構,反複推敲,分次論等。入筆時,在硯蓋上將筆鋒調成扁鋒,直接入紙,則峻利明快。行筆中,適當轉換,側鋒入紙,則清新自然。駐筆處,則采用腕外旋或腕內旋,即成方圓之形,美觀大方。運筆上借鑒金文,交叉處用筆稍重,單行處則輕;比較繁瑣的字大,簡易的小;上下重疊者長,左右橫托者扁。章法上喜取疏勢,即字與字之間距離較大,行與行之間疏朗開闊。字形上依據大小、長短、肥痩”淩空取勢”,真筆筆字字,最形成疏間,的魏碑書體。就此而言有《石門銘》之奇逸;《鄭文公》之渾穆;《張猛龍》之精能;《張黑女》之峻岩,可謂兼而有之矣!。真正寫出了自己的“形”,體現了自己的”格”,正如薑白石續書譜所言:”長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痩者如山澤之臒、肥者如貴遊之子、勁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賢士”。張邦彥(1913年-1988年)字石帆,甘肅天水人。自幼酷愛書法,師從於右任,致力於古文字和書法藝術的研究與實踐,造詣皆深。解放戰爭後長期臨摹漢簡,融碑帖和漢簡於一爐,獨具特色。成為我國著名的書法家,古文字學家。1959年曾參加武威地區發現的《儀禮》等重要漢簡的釋文編次工作。1976首次破釋草書《敦煌閑話》,為我國古文字研究做出巨大貢獻。他的書,奇、逸秀、的柔造作之嫌,保持了濃厚的民族特色,實為難能可貴。他的作品曾遠銷,的”“口”“出站口”這幾個字就是他的書作,凡今來蘭州者,幾乎都能領略到張大師的藝術風範。顧子惠(1904年-2005年),”隴上書界泰鬥”。出生於江蘇省太倉縣一書香門第,自幼隨父遷居北京,後定居蘭州。在京期間,因親屬開有寶石齋字畫店,使其從小就對書法產生極大興趣。

再加之受當時著名書畫大師王福庵、陳師曾等先生的指點,後來在蘭州參加全國工程建築大會之後,又與我省著名書法家魏振皆先生結為密友,從此開始係統地研究書法兼碑帖,走上了書法藝術之道。到晚年作書出漢魏筆,師古而不拘泥於古,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古樸俊逸,一筆不苟。

總之,他的書法不宗一家,融漢魏六朝風格、金文於一爐,格調高古,天趣洋溢,奇拙閑雅!。作品多次入選國內外大型書法展覽並在多種專業報刊上發表,被博物館、紀念館、風景名勝區收藏或被碑刻。在2004年顧先生百年華誕之時出版其書法精品集〈頓子惠書法集》及〈館。

建成於2000年的蘭州碑林,陳列著翻刻和收集到的甘肅著名碑刻,書法家作書法家新作書法新。